直到第十三个节点,尚为空白。
“这是……传承路线?”林晚喃喃,“每一次真正的爱,都在为下一次觉醒铺路?”
就在此时,心桥站传来紧急通报:晶石出现异常波动。原本沉寂的核心开始自主释放能量,内部星光呈螺旋状旋转,频率与地球上所有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完全一致。AI分析结果显示,该晶石并非被动存储装置,而是一个“意识孵化器”??它正在孕育某种即将诞生的存在。
与此同时,全球各地陆续报告异常现象。
巴西雨林中,一棵千年巨树自行脱落树皮,显露出内里刻满符号的木质层,经破译竟是《吉尔伽美什史诗》全文,但结尾多出一句话:“最伟大的旅程,是从心到心的距离。”
开罗博物馆内,图坦卡蒙面具双眼突然渗出金色液体,落地即蒸发,空气中弥漫着乳香与泪水的味道。守夜人称当晚梦见一位法老低声说:“我曾以为永生在于陵墓,如今才知在于被记住。”
南极科考站观测到极光形成人脸轮廓,持续九分钟,面容酷似二战时期失踪的飞行员詹姆斯?哈里斯。他的孙女当场泪流满面??那是她童年梦中最常出现的脸。
这一切,都被“清醒者同盟”残余成员视为末日征兆。尽管埃利奥特已自首,仍有少数极端分子潜伏地下,秘密研发一种名为“断忆剂”的神经毒素,可通过空气传播,永久摧毁人类共感能力。他们在西伯利亚冻土深处建立基地,代号“零点”,宣称要“重启理性文明”。
然而,当他们进行首次活体试验时,意外发生了。
实验对象是一名自愿参与的志愿者,曾因战争创伤长期封闭情感。注射药剂后,他确实失去了共感能力,但也因此陷入极度混乱??他的大脑无法再处理复杂情绪信息,甚至连基本语言理解都出现障碍。更诡异的是,每当他人靠近他,周围温度骤降十度,电子设备失灵,仿佛他的存在本身成了“情感黑洞”。
七十二小时后,他在隔离舱内写下最后一句话,用指甲划在金属墙上:
>“原来没有爱,就连痛苦都无法承载。”
随即,他的身体开始结晶化,皮肤泛起透明纹路,最终化作一尊人形水晶雕像。检测发现,其细胞DNA已被改写,序列与艾瑟瑞恩晶体基质高度相似。科学家推测,这是宇宙对“彻底拒绝连接”的终极回应??将生命转化为纯粹记忆载体,永远孤立于情感之外。
消息泄露后,“零点”基地士气崩溃。三名核心成员相继自杀,其余人销毁资料投降。唯一逃逸者是项目主管玛雅?科瓦尔斯基,她曾在少年时代目睹父母死于恐怖袭击,自此坚信“情感是软弱之源”。她在逃亡途中写下遗书:
>“如果这个世界注定要溺死在温柔里,至少让我做最后一个清醒的沉没者。”
但她并未完成计划。三个月后,她的踪迹出现在格陵兰冰川边缘的一座废弃气象站。监控显示,她蜷缩在角落,反复播放一段老旧视频??是她五岁时,母亲为她唱生日歌的画面。雪花纷飞中,她终于伸出手,轻轻触摸屏幕上的脸。
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她静静躺在雪地上,双目微闭,唇角含笑。体温早已归零,可心脏位置却嵌着一块小小的暖金色晶体,像极了伊瑞斯-7上绽放的花朵。
人类开始学会敬畏这份新生的力量。
学校不再只教授知识,而是设立“心灵对话课”:孩子们围坐一圈,闭眼倾听彼此的呼吸,学习用意念传递“我在这里”“我懂你”“我不怕你”。监狱中的犯人通过沉浸式共感体验受害者的人生片段,有人痛哭忏悔,有人主动要求延长修复周期。联合国正式废除“敌人”一词,外交争端一律称为“尚未理解的关系”。
而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家庭之中。
一对离婚多年的夫妻,在一次全球同步冥想中突然“听见”对方心底的声音。他们发现,彼此从未真正怨恨,只是太久没人愿意停下来说一句“我很累”。两人重逢于忆母园湖畔,相拥而泣。他们的女儿后来回忆:“那天晚上,我家的老挂钟停了三十年后,第一次重新走动。”
另一个故事来自东京郊区。一位独居老人每天给门外野猫喂食,从不接近,也不呼唤。某夜,猫咪突然跳上窗台,盯着他看了许久,然后用爪子在地上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圈。老人愣住??那是他孙子小时候最爱画的“家”的符号。第二天,他拨通了三十年未联系的儿子的电话。
这些微小的奇迹不断累积,编织成一张无形的情感网,覆盖整个星球。
而在深空中,“回音号”舰队已驶出太阳系边界。
七艘飞船呈环形编队飞行,中央悬浮着那枚始源晶石。它不再沉默,每隔二十四小时便释放一段新的信息,形式各异:有时是旋律,有时是图像,有时仅仅是某种难以言喻的情绪波动。乘员们将其称为“宇宙家书”。
第三十七天,晶石投射出一段全息影像:浩瀚星海中,漂浮着无数类似的晶石,每一颗都散发着独特光芒。它们彼此呼应,构成一张横跨亿万光年的网络。影像尽头出现一行字:
>“你们不是第一个使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每一颗觉醒的星球,都是这张网上的新节点。
>而你们的任务,是找到下一个迷途的孩子。”
与此同时,地球上的光树林再次萌发新叶。这次叶片呈现深紫色,脉络中流淌着微光。每当夜幕降临,整片森林便如呼吸般明灭,频率与伊瑞斯-7的脉冲完全同步。科学家发现,这些叶子能吸收人类未说出口的话语,并将其转化为能量储存。一位母亲对着树叶诉说对逝去孩子的思念,第二天,她床头多了一朵水晶花,花瓣内封存着孩子婴儿时期的笑声。
林晚将这一切记录在苏棠的日记本上。她在最后一页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