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寻了个桌子坐下,一眼就看到了桌旁的画像,是个五六岁的小儿,看着机灵可爱,还用笔在小儿的脖子上点了两颗黑痣,一颗在上,一颗在下。
汉子好奇,妇人将饼端来的时候,他便问:“店家,你这画的是谁?”
妇人说:“这是我儿子,六岁的时候他被人拐走了,我们夫妻二人寻了三年都未寻到,如今他也该九岁了,不知客官在外头可曾见过脖子上有这样两颗黑痣的孩子,若有消息,我们夫妻二人愿意重金酬谢!”
汉子摇头:“倒是未曾见过。”
妇人道了谢,转身继续去忙了。
汉子拿起饼咬了一口,坐在他旁边桌的男子说:“好汉有所不知,他们夫妻二人可是花了大力气来寻这个孩子的。”
汉子看向他,说:“怎么说?”
男子说:“听说他二人起先只是在乡下种地,日子过得不好不坏,勉强糊口罢了,生了个儿子,倒也算有些盼头,没想到儿子竟然被人给拐了。”
“若是别家,孩子被拐报了官也就罢了,不是不想去寻,只是官府都没办法的事情,这等小民又怎知该往何处去?”
“他们夫妻却偏不认,官府没有消息,他们就自己出去寻,地卖了、乡下的宅子也卖了,周围几个县走了一圈,什么都没寻到。”
“后来实在是没钱了,便落在了我们新溪县,那妇人一手做饼的好手艺,就卖起了饼。”
“先还不是铺子,只是个小摊,挣了些钱,夫妻二人便往外头跑,这样又寻了一年多,还是没有消息,他们便安心做起了生意。”
男子咬了一口饼,说:“现在开起了铺子,钱是有了,孩子还是想找,所以就贴出这画像,想着来来往往的人若是有看到的,他们也好知道个寻人的方向。”
汉子听了很是感慨,道:“看不出来他们竟是如此重情之人。”
对夫妻二人道:“店家,我老贺是跑船的,一年到头能见不少人,一定帮你们留心这画像上的小儿!”
做饼的夫妻连连道谢。
这时,一个灰衣道人牵着一个戴着帽子的小孩儿走了进来,道人生得极高,让人不禁侧目,再看那小孩儿,真是瘦啊,精神头却是不错,很是信赖道人的模样,跟着道人亦步亦趋。
道人在一张空桌坐下,出声道:“店家,来四个饼。”
妇人应道:“好嘞。”
四个热腾腾的饼送到了桌上,妇人就要走,道人叫住了她,说:“店家,你有东西掉了。”
妇人转头看向地上,什么都没看到,说:“没什么呀。”
道人说:“店家请细看。”
听了这话,不仅是妇人,周围的食客都跟着在地上寻了起来,却偏偏这么多双眼睛还是什么都没看到,一个男子说:“那道人,你怕不是在哄我们吧!”
面前摆着九个饼的汉子正对坐在道人旁边的小孩儿,目光落在了小孩儿的脖子上,他微微睁大了眼睛,话脱口而出:“那小孩儿的脖子上有痣!”
店中所有人都看向了道人身边的小孩儿,有人看看那两颗痣,再看看旁边贴着的画像,惊呼:“那两颗痣跟画像上的一模一样!”
“店家,这小孩儿许是你家的儿子!”
做饼的男子也忍不住跑了过来,跟妇人一起看向小孩儿的脖子,男子有些激动:“一样,香兰,真的是一样的!”
妇人的视线落在了小孩儿的脸上,见他有些害怕地往道人身边靠了靠,忍不住轻声开口:“大郎,可是大郎?你可还记得阿娘吗?”
阿大看着妇人,那记忆深处早已模糊的面容在此刻似乎清晰了起来,他的嘴巴动了动,很小声很小声地喊了一声:“阿娘。”
“诶!”
妇人一下子将阿大抱在了怀里,泪如雨下,说:“阿娘找到你了,阿娘终于找到你了!”
做饼的男子双手沾了白面,眼眶都红了,忍不住将妻儿一起抱入怀中,一家三口痛哭起来。
旁边的食客见到这一幕都是唏嘘不已,郑家夫妻寻了三年的孩子,总算是寻回来了。
膀大腰圆的汉子红着眼睛咬了一口饼,说:“合该如此,合该如此!”
他看向孩子身边,想着跟那颇有道义的道人说两句话,一看,孩子身边竟空无一人。
此时店中其他人也发现了,喊了起来:“那道人不见了!”
抱头大哭的一家三口闻言总算是缓了过来,见道人不见了,店家赶忙跑到了店门口,四处打量,却根本没有看到那道人的身影,拦了路人来问,路人摇头:“路上就这么几个人,路也直得很,你自己看嘛,哪里有你说的道士嘛。”
店家只能回到店中,自己的妻子和失而复得的儿子都看着自己,还有店中的食客,他摇摇头,说:“没有见到了。”
有人嘀咕:“怪事,怎么就没看到了,莫非是我们看错了,没这个人?”
“阿娘,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