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国策倒是没有反复,但在战争中开始了反复。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先是同意库图佐夫的坚壁清野战略,可是看着库图佐夫一步步后撤,把察里津、辛比尔斯克(乌里扬诺夫斯克)、喀山等大城市丢光,损失惨重后又变卦。
随后,俄军在他亲自率领下,于下诺夫哥罗德与大虞征俄军决战,导致输光了至少一半筹码。
然后再次反复,同意库图佐夫的坚壁清野战略,为此还火烧了莫斯科。
可是做完了这一切,只过了一个月,西欧传来噩耗,拿破仑战败投降,法兰西帝国解散。
这下好了,所有的谋划彻底成空了,大虞征俄军肯定没法打到斯摩棱斯克和基辅,但西面来的欧洲联军可以啊!
你这还坚壁清野个毛,东西两方夹击而来,沙俄不可能扛得住。
就连库图佐夫也没料到所向无敌的拿破仑,打遍整个欧洲大陆的法兰西帝国会轰的一声倒下。
一时间,所有的指责都冲着这位老将而来,本来身体就不好的库图佐夫径直倒下了,躺在床上几乎都没法起身。
而他一倒下,整个沙俄就乱了套。
本来这就是一个比较散装的帝国,跟西班牙、意大利差不多。
之所以看着比这两国要坚挺和团结,是因为他们不得不团结。
这时候沙俄可不是什么好地方,没有多少铁路,特别是没有化肥和良种,后世富庶无比包含乌克兰平原在内的东欧大平原亩产低得很。
还主要出产黑麦、燕麦这种高寒作物,根本不是什么宝地。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毛子要是不团结,不汇聚在沙皇的统治下齐心协力四处进攻,尽量为自己获得一些富庶的土地,抢夺别人的劳动成果,就只能一辈子给人当奴隶,一辈子受穷。
这种团结确实十分牢固,也很可怕。
但要是沙皇不能给下面的人带来好处,出现了导致帝国遭受重大损失的失误,面临的情况也会非常可怕。
沙俄宫廷在此时分成了好几派。
西方保皇派希望保住亚历山大一世,并向西欧诸国求和,稳住他们以后,再来跟契丹帝国谈判,哪怕多受一点惩罚也要保住帝国,保留东山再起的可能。
东方派希望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战败负责,退位让给弟弟康斯坦丁大公,然后由康斯坦丁大公向契丹帝王的皇太子请罪,彻底倒向契丹人,避免被西欧国家严惩。
地方分裂派则不希望跟沙皇混了,企图用脱离帝国的行动,换取不用承担战争罪责。
让沙皇直属的地方为战争负责去,他们则回家当土皇帝。
其余还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诉求的,一时间群魔乱舞,蔚为观止。
最可怕的是,看起来就没什么出路,很傻很天真的地方分裂派反而是占多数的。
趋利避害是人类本能,许多‘聪明’的地方贵族认为契丹帝国不可能控制他们所有人,只要自己不在大城市,躲着不出声就能逃过一劫,甚至契丹人还会有求于他们。
而这次禁卫军保护沙皇往北逃,就是沙俄帝国中企图挽救国家的精英利用地方分裂派的矛盾,把他们控制下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抢走。
这些属于西方保皇派的精英企图前往圣彼得堡稳住局势后,再与大虞谈判。
这真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只可惜大虞征俄军因为寒冬和补给问题,无法留在沙俄腹地。
不但被烧毁的莫斯科没法呆,就连下诺夫哥罗德都呆不住,喀山城中也只留了千余最耐苦的高丽兵在。
如若不然,倒是可以好好利用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