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有詔,在下不便叨扰,失陪了。”
这人明面谦卑,实则字字含刀,袁贡本想以家世欺压,逼迫刘备放弃对策,没想到反被戳穿背景,羞辱一番。
他被气得面红耳赤,当即向曹节告退,拂袖而去了。
所谓的端门即是宫城南闕的城门,臣民上书或皇帝徵召,都要经过公车司马令和南闕城门。
因此,这里不仅是学子对策之地,更是“公车上书”之所。
寻常人想面见天子,也就只有这两个机会。
刘备走入这道外门,却见前方是一段不到一里长的御道,御道上铺满白玉石,玉石上轮痕印记斑驳可见。四面宫墙则涂满了火红色的朱漆。
端门两侧的双闕好似神剑刺破天际,观闕的顶部,『汉”字大旗迎风飘舞。
他依稀记得。
两汉的皇城內分为,宫、殿、省三个区域。
宫就是南北二宫,皇帝在位期间任意居住其一,另一閒置的宫殿便是冷宫。
“殿中”区域是皇帝处理朝政和会客之所,有殿墙环绕,由“殿门”出入。
皇帝寢殿,在殿中后、禁门內,休息区被称“省中”或者『禁中。
所谓的端门对策,就是在端门內的殿中区直面皇帝。
对策还可能不止一次,比如大儒董仲舒当年就对策了三次,最终博得汉武帝重用。
皇帝越是对这个人感兴趣,对策次数就越多。
在皇帝面前说的话越多,越有机会受用。
如是乎,得到了对策机会的三人行走在御道时,都在绞尽脑汁的思考著如何应对汉灵帝的策问。
入宫途中,曹操寻了一小黄门,小声打探著宫內消息。
“陛下大概会出什么策问?”
小黄门悄声道:“回曹君,小奴也不知啊。”
“陛下天威难测,出什么策问都在情理之中。”
“更何况,陛下今岁下詔举议郎,声势浩大,想必是真想遂选出符合心意的人才的。”
皇甫嵩闻言微微抬头。
“所谓议郎,便是参政议事之郎,要为陛下提供治国新策的。”
“四月间那吴郡陆康,不是被宦官弹劾下狱了吗?”
“听说陛下为了保他,当即举他为议郎,而今便外放出去平江夏、庐江的十万民贼去了。”
“我猜测,陛下需要的不是善读经书的书呆子,而是能平息祸乱之人。”
念此,刘备目光微动,却始终未发一言。
皇甫嵩这话倒与他心中所猜测的一致。
之前在幽州,刘虞与他说过一嘴。
天子要在宫內铸造铜人,於是大幅加徵税收。
陆康上表劝諫,却被宦官谗为誹谤圣明的大不敬之罪,当下狱处死。
明面上是御史刘岱上书保了他一命,可那刘岱是谁啊,汉家宗室。
结合陆康之后被举为议郎,外放为太守镇压叛乱来看,和蔡邕一样,就是性子太直,在朝中混不下去,被汉灵帝外放,实则是在保他们性命。
在陆康被外放平乱之后,天子立刻下詔补录议郎缺额,分明就是为了应对此起彼伏的叛乱。
天子需要动用自己的人手去掌握兵权,而不是让曹节的人脉去建立军功。
那么,唯一的方式就只能是徵召议郎,借著参议国政的藉口网络天下人才为己所用。
之所以这么拧巴,还源於汉末二元君主制的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