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洁刚进院子就被香味勾住,凑到灶台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锅里的蘑菇酱,嘴角的哈喇子都快滴下来了。
夏天看她这模样,忍不住笑了:“我屋里还有半只处理好的野鸡,你拿去给翠姐,咱们今晚一起吃。”
周洁一听,眼睛瞬间亮了,拿起野鸡就飞快地去找翠姐,还不忘招呼其他新知青:“今晚一起吃饭,大家都准备点粮食!”
那野鸡虽说肉不算多,但用来炖蘑菇汤,鲜味儿绝对足。
果然,晚饭是喷香的蘑菇鸡汤面。
清澈的鸡汤里飘着鲜嫩的蘑菇,面条吸满了汤的鲜味,清淡爽口;
要是觉得味道不够浓郁,舀一勺微辣的蘑菇鸡肉酱拌进去,酱香、肉香、菌香瞬间在嘴里炸开,层次丰富得让人停不下筷。
知青们一个个吃得满头大汗,碗底都舔得干干净净,别提多满足了。
距离秋收还有不到一个月,村里的气氛已经渐渐紧张起来。
那几天会是一年中最累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做准备。
有人把平时舍不得吃的鸡蛋攒起来,留着秋收时补充体力;
有人抓紧时间砍树劈柴,堆得像小山一样,确保做饭有足够的柴火;
还有人把穿旧的衣服拆了,缝制成粗糙的手套和口罩,防止秋收时被庄稼划伤;
更有勤快的,提前把面条晒干,到时候只需煮一煮就能吃,省去做饭的功夫。
秋收是农民一年中最看重的事,所有心血都盼着这几天能有好收成,没人敢懈怠。
知青院的知青们也凑在一起商量,决定秋收期间新老知青一起吃饭,每天安排两个人负责做饭,夏天被分到和莫云一组。
商量好后,大家把各自攒的干柴、粮食都集中到一起,整整齐齐堆在厨房角落,就等秋收开始。
秋收第一天,天刚蒙蒙亮,大队长就站在村口的土台上做动员演讲,声音洪亮又激昂,比头顶的太阳还要火辣。
夏天被分到收大豆,地里的大豆已经完全成熟,豆荚鼓鼓囊囊的,再晚几天就要爆荚落粒,必须赶在这之前收完。
她弯着腰,把成熟的大豆植株连根拔起,再用力拍掉根部的泥土,扔进身后的筐里。
所有人都埋头干活,没人偷懒,只有干活速度快慢的区别。
村里的拖拉机也派上了用场,“突突突”地在地里穿梭,一趟又一趟把收割好的大豆、玉米运到村中央的广场上。
广场上,村里的老人们也没闲着,拿着耙子把大豆、玉米摊开,均匀地铺在地上晾晒,金黄的庄稼铺满了整个广场,像撒了一层金子。
夏天一边干活,一边忍不住想起后世的联合收割机。
那机器多方便啊,收割、脱粒一步到位,哪里用得着这么多人累死累活。可眼下,也只能靠一双手慢慢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