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雷这才不情不愿地去了。
周晴继续低头打她的毛衣。
这时候,周根民进来了:“二丫,鱼塘的事情,刚小雷跟你说了!”
周晴点了点头。
“那你到底是怎么看这件事的?”周根民道。
“爸,他们现在挖鱼塘,要几个月才能挖好,挖好之后,要来年开春才能抓到母鲫鱼下鱼卵,鱼卵孵化之后,要半年左右才能长大大鱼卖。需要足足一年的时间呢,我们急什么呢?”
周根民点了点头,若有所思。
“爸,你想想看,我们家的鱼塘,到了年底可以出一批,到了明年开春可以再出一批,这已经领先别人三批了!”周晴又说。
“可是,到了明年秋天,那找我们买鱼的人,就不会那么多了,鱼万一卖不掉咋办?”
周晴笑道:“不会的爸,我们只是在村里卖,等他们也在村里卖了,我们就去镇上卖了。镇上要买鱼的人会更多!”
“那人家要是学着也去镇上卖呢?”周根民皱眉道。
“那我们已经挣了四五批钱了,也足够了,到那时候,养鱼的人会越来越多,所有人都挣不到多少钱了。到时候,我们就在鱼塘里随便养一点,足够我们全家吃的就可以了,就不卖鱼了!”周晴缓缓道。
“不卖鱼,那岂不是挣不到钱了?”周根民惊问。
周晴噗嗤一笑。
难得,她爸的头脑,也开始活跃起来了。
是啊!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唯一来钱的路子,就是搞副业创收。
八十年代初,盖三间砖瓦房,得一两千块钱。
小雷今年十五岁了,要是考不上大学,就得娶媳妇盖房子,周根民心里能不急吗!就算考上大学,那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的学费也不低于三间大瓦房的钱。
三间大瓦房,那可是一般农民一辈子的劳动成果啊!
想到这里,周晴就说:“爸,您放心吧,这口鱼塘,怎么都能够挣够小雷念书或者盖房子的钱。现在大学生都分配工作,分配住房,他要考上大学,也就不用盖房子了。”
“可是,你这一茬鱼,才卖一百多块钱……”周根民有些难以置信:“要不,咱们再挖一口鱼塘?”
“不必,爸,我们这里的鲫鱼,一年可以产卵两次,现在池塘里的我留有几条可以产卵的鱼,等到了开春,我们卖的鱼,至少会翻五倍。我刚开始放的鱼少,我们家的鱼塘能养的鱼远远不止这点!”
作者有话说:
----------------------
谣言鱼塘增氧
中秋过后,天气渐渐地凉爽了。
秋收过后,村里的人们都闲下来了。于是,村里的某些“闲话中心”就开始热闹起来了。
村里的家庭主妇们,坐在那几家闲话中心,一边嗑瓜子,一边东家长西家短地八卦着。
没过几天,村里就出现了一股流言。
村妇甲:“喂!你们听说没有!周根民家的二丫头,原来是有毛病的!”
村妇乙:“啊?二丫看起来不是好好的么?怎么就有毛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