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班的成员们被安排住进了市委党校的学员公寓。
开班第一天,是海滨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的欢迎致辞和课程介绍。
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上午是理论授课,下午是实地考察,晚上还有小组讨论。
接下来的几天,林长江像一块海绵,疯狂地吸收着知识。
他白天认真听讲,将海滨市在城市规划、产业升级、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理念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思考和反刍。
在考察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总部、自动化深水港和智慧城市管理中心时,他不像其他人那样满足于走马观花地拍照,而是抓住一切机会,向接待人员提出一个个切中要害的专业问题。
“请问贵公司的‘人才股权激励池’制度,在具体操作中如何规避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港口的无人驾驶集卡系统,在面对极端天气时,是否有应急的人工接管预案?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是如何保障的?”
他的问题,往往让那些见惯了考察团的接待人员都感到惊讶,甚至需要请来专门的技术主管才能解答。
渐渐地,学习班里的其他人看他的眼神也变了。
那种轻视和调侃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惊讶和敬佩的复杂情绪。
他们发现,这个看起来年轻的镇委书记,其知识储备的深度和思考问题的广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转折点,发生在一次关于“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专题研讨会上。
这个议题,对林长江来说,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会上,来自清河市招商局的赵副局长第一个发言,他大谈特谈海滨市的“先发展后治理”模式,认为清河市应该不拘一格,放宽环保标准,先将大项目、大投资引进来再说。
他的观点立刻引来了一位来自环保局干部的反驳,两人引经据典,争论不休,但都停留在理论和政策的层面,显得有些空泛。
轮到林长江发言时,他没有说任何大道理。他只是走上讲台,打开了自己带来的笔记本电脑,将一份PPT投到了大屏幕上。
PPT的首页,是两张触目惊心的对比照片。
一张是两年前清水河畔那条散发着恶臭的“酱油河”,另一张,则是如今碧波荡漾、游人如织的清水河。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理论我不想多谈。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我们清水镇自己的故事。”
林长江的声音平静而有力,他将清水镇如何拒绝高污染项目,如何顶住压力,如何与投资方博弈,如何最终引进“绿色零排放循环产业园”,如何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新生的整个过程,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