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亿!
全球,有超过三亿人,在同一时间,通过网络,观看了这场来自东方的、极致的视听盛宴!
甚至,连许多外国的网友,都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了直播间。
“ohmygod!whatisthismusic?it#039;samazing!it#039;slikepoetry!”
(天啊!这是什么音乐?太神奇了!简直像诗一样!)
“idon#039;tunderstandthelyrics,buticanfeeltheemotion!it#039;ssobeautiful!”
(我听不懂歌词,但我能感受到那种情感!太美了!)
正当首唱会即將进入尾声,一段採访画面,忽然在直播画面一角悄然亮起。
那是几天前,媒体试图抢先预热时,对陈墨的专访片段。
“你觉得,一首歌,能承载文化的重量吗?”记者问。
陈墨坐在后台,身后是一幅刚刚调试完的舞台布景。
他思索片刻,缓缓道:
“我不敢说一首歌能承载全部文化,但我相信,音乐,是人心与记忆之间最短的距离。”
他望向镜头:“我们这一代,有责任把那些快被尘封的声音和画面,用新的方式唱出来。让年轻人觉得,它们不是古董,而是潮流。”
此刻,镜头切回主舞台。
一名书法家缓步登场,身披黑袍,手执狼毫,现场书写“本草纲目”四字,笔走龙蛇,劲气如流。
书法笔跡,实时投映在屏风之上,字跡如海浪拍岸,伴隨著节奏明快的鼓点,书写、鼓声与音乐完美同步。
与此同时,一群崑曲演员缓缓登场。
他们以水袖为墨,以身姿为笔,与武者们交错而舞。
传统戏曲的婉转与太极的遒劲,於一曲《本草纲目》中交融,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东方律动!
一句“如果华佗再世,崇洋都被医治”,如针落静室,震响整个网络。
他用音符提笔,以文化为墨,写下了一种无需高声的自信。
那是深入骨血、无需宣讲的底气。
这便是文化的自信!是民族的骄傲!
演出结束,陈墨带著所有的音乐家和表演者,再次向镜头致谢。
而此时,再也没有人,去关心销量,去关心数据了。
因为所有人都明白,这场世纪对决,早已分出了胜负。
这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
这是一场,来自更高维度的、彻彻底底的、文化的降维打击!
陈墨,用一张名为《青瓷》的专辑,不仅击溃了一个顶流的虚假繁荣。
他更是以一己之力,为整个浮躁、迷茫的华语乐坛,重新定义了,什么,才是真正的——
“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