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段无法记录、却永生难忘的旋律。
科学家称之为“终极欢喜频率”。
哲学家称其为“文明的回音”。
而普通人,只是静静地哭了很久。
那一夜之后,世界变了。
不是制度变革,也不是科技飞跃,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失了。陌生人相遇会自然微笑,仇敌相见竟相拥而泣,战争地区自动停火,因为士兵们突然意识到:“我们都在想同一个人。”
玉树终于再度开花。
花瓣不再组成“归”字,而是化作漫天飞舞的音符,落在哪里,哪里就响起一段熟悉的旋律??也许是祖母的童谣,也许是初恋的情歌,也许是童年巷口卖糖人的吆喝。人们说,这是记忆的返祖现象,是灵魂对温暖最原始的渴望。
至于阿雅,她在仪式结束后消失了。
有人说她沿着光路走了上去,有人说她化作了风中的笛声,还有人坚称每年春分都能在山顶看见一个小女孩背影,手里拿着芦苇哨,轻轻吹着跑调的曲子。
但所有人都同意一件事:
**《安归引》已经结束了。**
因为它不再需要被演奏。
它已成为空气的一部分,水的一部分,光的一部分,心跳的一部分。
从此以后,每一次真诚的呼唤,都是它的延续;每一次无声的想念,都是它的变奏;每一次明知无果仍坚持说“我爱你”的瞬间,都是它在宇宙中又一次响起。
多年后,一位年轻学者整理史料时发现,早在两千年前,某位无名诗人曾在竹简上写下一句话,当时无人理解,如今看来,却像是预言:
>“乐不在耳,在心;归不在路,在念;
>死不能隔深情,天道亦畏真心。”
他在论文末尾写道:
“我们曾以为,修仙是逆天改命。
可最终才懂,真正的飞升,是让整个宇宙学会倾听人心。”
而在未来的某一天,当地球文明终于与其他星系建立联系时,对方发来的第一条讯息不是数学序列,也不是物理常数,而是一段简单旋律。
翻译结果显示:
**“我们也想你们了。”**
人类代表含泪回复,只发送了一个音符。
那是《萤火》的第一个音。
遥远的星空传来回应??
一片璀璨的光雨,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