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竹子很简单,不过有时候竹子的枝条互相缠绕搅在一起,把他们从竹林里面拉出来倒还有些考验人。
人站在地上拉,竹子的尖部却紧紧缠绕在一起往反方向弹。
就像是互相之间在拔河一样。‘
往往,一个成年壮男子也拔不过。
这时,那些帮忙拔河的竹子便遭殃了,也免不了杀身之祸。
有些心善的伐竹人,帮腾腾几下爬上去,将竹子的枝条剃光,单方面强制将这场拔河比赛结束。
为了可持续发展,不能滥砍滥伐。
但为了竹子生长的更好,也需要适当砍伐,给它们留下生长空间。
不多时,一捆捆的竹子便依次被抗下山。
苏砚让让人将他们放在溪水冲刷过的浅滩处。
在这里,村民们又进行着第二次的加工。
他们需要将竹子的一头抵在石头上,然后用柴刀在柱子上划一道口子,接着像剐皮一样,顺着那股紧进行削青。
也就是把竹子表面那层绿色的部分削掉。
手法娴熟的便快速地削青,手法不那么娴熟的,则帮忙把削青之后的竹子平放在石头上,用榔头从头到尾依次锤破。
不用担心锤破了会怎么样,相反,能捶得越破越好。
等锤破的竹子堆起一堆之后,便又将它们捆在一起,浸泡在河里。
顺便找一些大石头压在它们上面,免得它们浮起来。
工作很简单,人们便这样山上一趟山上一趟的往返,做着机械的工作。
几天时间,浸泡的竹子已经达到数百捆了。
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读上书,能够用上纸做的书,村民们一点都不嫌累。
相反,全都热情满满,充满期待。
云卷云舒,三个月后,便到了取竹子的时候。
经过溪水三个月的冲刷浸泡,本身就被锤破的竹子渐渐发软。
村民们便又有切猪草的铡刀将竹子切成小段小段的竹块。
这便是制造竹纸的原材料了。
村里,早已经用砖砌好了大缸。
苏砚托老族长从县城里买来了石灰。
将实惠放在大缸内,再加入水,搅拌均匀了,便将切好的竹块扔到里面,再浸泡三月。
那时,浸泡竹子的白色石灰水已经发黄,浑浊,竹块也变得异常柔软。
将竹筷取出,放到大铁锅里,盖上盖子蒸煮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