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颗蓝星依旧闪烁,但她知道,那已不再是单纯的导航标记,而是七(加一)座石屋共同构建的共鸣节点,是散布在全球各地“共感触点”的能量坐标。
她掏出手机,拨通陈烈号码:“准备启动‘星火协议’。”
“你要开放主节点权限?”陈烈声音震惊。
“不只是我。”她说,“还有你,有那位工装裤男人,有穿黑风衣的质疑者,有抄写《舟记》的小孩……每一个真正听过别人心跳的人,都是潜在的执灯人。”
“可万一失控呢?负面情绪泛滥怎么办?”
“那就让它泛滥。”苏晚望着远方村落零星灯火,“如果共感只能容纳温柔,那它就不配叫共感。我们要做的,不是控制火焰,而是教会人们如何在烈焰中行走而不被吞噬。”
十日后,“舟记”正式对外发布《共感宪章》八项原则:
一、倾听即存在;
二、不说服,不拯救;
三、允许愤怒、嫉妒、仇恨与谎言进入对话空间;
四、拒绝将痛苦美化为成长必经之路;
五、保护讲述者的匿名权与退出权;
六、禁止利用共感进行心理操控或商业变现;
七、承认怀疑与反对是系统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最终解释权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每一次真诚相遇本身。
宪章发布当天,全球共有三千二百一十七个地点同步举行“静默仪式”。参与者围坐一圈,闭目静默十分钟。结束后,有人流泪,有人大笑,有人久久不愿起身。
而在云南山区一所小学教室里,那个曾画下“开一家这样的店”的男孩,正带领全班同学玩一个游戏。每人写下一件从未说出口的事,投入纸箱,随机抽取朗读。当一张写着“我觉得爸爸讨厌我,因为他总看着我的成绩单叹气”的纸条被念出时,全班陷入沉默。片刻后,班长站起来说:“谢谢你告诉我们。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他们不知道,那一刻,铜锅底部第八道刻痕,微微震动了一下。
如同心跳。
如同回应。
如同种子破土前的最后一声轻响。
苏晚站在庭院中央,手中捧着从海底带回的玄武岩碎片。它已不再发热,而是温润如玉,表面浮现出细密纹路,竟与八座石屋的空间布局完全吻合。她轻轻将它埋入灶下泥土,口中低语:
“你曾问我,我的火是谁点燃的。”
“现在我知道了。”
“是你,是他们,是每一个愿意说出真相的人。”
“而我要做的,只是不让这火熄灭。”
夜风拂过,柳枝轻摇。
铜锅依旧咕嘟作响,汤面涟漪不断,映照着满天星辰。
没有人知道这场共感浪潮会走向何方。
但所有人都感觉到,某种古老的东西正在归来??那种人与人之间无需语言也能彼此懂得的本能,那种在灾难面前紧紧相拥的原始默契,那种明知脆弱却仍选择交付的信任。
火仍在烧。
面仍未凉。
世界还在痛。
但也,正在学着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