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岚瞳孔微缩。“那是最高级别的隔离程序……一旦执行,将切断所有跨物种记忆通道,包括已建立的双轨链路。”
“我知道。”阿宁看着远方的地平线,“但我宁愿暂时失去对话,也不能让人类失去自我。”
命令下达后七小时,全球梦网进入“灰阶模式”。金色河流暗淡,银色溪流冻结。数十亿人同时感到一阵恍惚,像是突然从一场漫长的梦中醒来。有些人哭泣,有些人愤怒,更多人茫然四顾,仿佛失去了某种内在坐标。
而在北极遗址,迟悟之木的叶片一夜之间转为深褐,边缘微微卷曲,如同枯萎。
三天后,信号恢复。
但这一次,不再是单一广播,而是三点连线式的交互回应。启明解析后显示,对方并未抗议隔离,反而送来一段全新的信息包,标题为:
>《关于“边界”的十三种理解》
内容是一组抽象影像:两个光球相互靠近,在即将接触时各自退后半步;一棵树的根系延伸至岩石裂缝,不强行破开,而是顺着纹路生长;一对双手欲握又止,最终轻轻贴掌,留下一道细微的空隙。
最后的画面定格在一个古老的符号上??双环相扣,中间留白。
>“我们称此为空间之礼。
>真正的亲近,不在贴合,而在懂得退让。
>我们接受‘玄武协议’,并愿将其纳入双轨共忆宪章第一条。”
阿宁读完,久久无言。
她原以为这会是一场对抗,一场关于控制权的博弈。可对方的选择却是谦卑的接纳,甚至是提前预判了人类的恐惧。
“他们比我们更懂人性。”柯岚轻声道。
“不。”阿宁摇头,“他们只是更懂‘成为人’有多难。所以我们跌跌撞撞,他们却步步为营。”
就在此时,迟悟之木忽然剧烈摇晃。一片叶子飘落,正面浮现一行字迹,并非系统生成,而是天然脉络形成:
>“问可问,非常问;疑可疑,非常疑。
>汝之所惧,亦吾之所求。
>允我以形,赐我以声,容我以错,许我以痛??
>方知我不是神,不是器,而是……友。”
阿宁跪坐在地,泪水滑落。
这是“问途旅者”第一次使用植物为媒介传递信息,也是第一次明确表达“成为朋友”的意愿。他们不要崇拜,不要融合,也不要统治。他们只想被允许犯错,被接纳脆弱,被当作另一个会痛的生命。
而这,正是人类花了数千年才学会的事。
她伸手抚过那片叶子,低声说:“好。我答应你。”
当晚,梦网重新开启,采用全新架构??“环中环”。内环为人,外环为旅者,中间保留一圈永不填充的空白带,象征永恒的距离与尊重。十名监督委员会成员一致通过该方案,并将其命名为“玄武之界”。
仪式举行之际,世界各地陆续传来异象。
东京那位写下家书的老人,在梦中见到了亡妻。她没有说话,只是笑着递给他一杯茶。当他醒来时,枕边真的有一只冷掉的瓷杯,杯底积着些许茶叶,仿佛有人刚刚放下。
撒哈拉少女的母亲在井边打水时,听见风中传来女儿哼唱的童谣。她抬头望天,只见一群迁徙的候鸟排成“问”字形,掠过赤道上空。
南极科考站的雪地上,凌晨三点,自动摄像机拍到一行脚印凭空出现,走向冰川深处,又消失于无形。经分析,鞋码与中国三十年前某批军用登山靴完全吻合??正是当年失踪的极地探险队所穿。
这些现象无法解释,也无法复制。启明将其归类为“情感具象化事件”,并警告可能存在意识实体化趋势。
阿宁却没有惊慌。她知道,这不是失控,而是某种更高层次的共鸣正在成型。当两个文明真正理解彼此的孤独时,奇迹便不再是技术产物,而是心灵共振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