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前面是包括雷达在內的火控观测系统。
当然,类似於最新一代核潜艇的侧面声吶阵列,太空战舰的侧面也需要一定数量的雷达阵面和红外光电观测窗,这倒是跟第六代战斗机的设计思想完全一致。
“大致有个模样了啊!”
群策群力,效率就是高。
聚变一边瀏览,一边在爬到上画出了战舰的第一版手绘草图。
【深层聚变】【置顶】:“好,咱们进入下一阶段,大伙说说应该装什么武器。”
对於这个问题,云玩家们更是热情高涨。
“那肯定是各种定向能武器啊!雷射、粒子束什么的,都来一点,不嫌多!”
“总之要把动能武器全淘汰掉!咱不能上太空了还继续扔石头。”
【地上有坑】:“雷射武器在真空里应该优势很大吧?毕竟无法闪避,还有无限射程。”
这个“地上有坑”,其实就是陆渊在玩家社区里建的小號。
此刻,他正坐在程云的车上,用pad打字。
“哦不是的,这其实也是一种误会。”
“不是吗?宇宙里没空气,雷射能量不会衰减,多好。”
“雷射的总能量的確不会衰减,但光束会发散啊,这是无论如何都避免不了的。具体公式为:光束扩散半径=光束品质常数炮击距离波长雷射器镜头半径。”
嗯!?
陆渊眼前一亮。
这,一看就是高手!
“总之,当光束扩散到一定程度时,雷射炮就变成了巨大手电筒,没办法有效切开装甲了。”
“那就使劲缩小雷射波长,同时增加镜头大小唄。”
【地上有坑】:“伽马射线的波长最小,我记得只有0。01纳米?”
“对!上伽马射线雷射!”
“呢,伽马射线雷射的技术难度极高,反正现实中的人类是连小功率实验室原型都搞不定,更不用说大功率武器化了。”
刚刚那位专业人士解释道。
聚变证实了这种说法。
【深层聚变】:“是的,工业舰里的技术储备,倒是包含小型伽马射线雷射器,但功率小,只限於工业和医疗用途;武器化的话,最高只支持紫外雷射炮,波长100纳米,镜头半径3米,有效射程不超过4000公里。”
“这么近!?”
4000公里,放在大气层里算是相当远,但在宇宙尺度下,近得出乎意料。
赶不上璃星的半径,只有璃星到月球距离的七十分之一。
20世纪的洲际飞弹还能打个一万多公里呢。
【深层聚变】:“反倒是大家都认为原始的动能武器,在宇宙里无论多远都不会降低威力。”
“但动能武器速度慢啊,出膛速度就算提高到100公里每秒,打中1万公里外的敌舰,
也要100秒,过程中目標只要稍微一机动,就不在最开始计算提前量的位置了。”
“问题不大。我们可以搞大口径电磁主炮,给弹丸里塞上导引头和小型喷气嘴,玩可变弹道的制导炮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