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
孝陵。
山风呜咽,白幡猎猎。
大明刚刚建国,有贤明恭良之称的皇太子朱標却在北巡途中,染病而逝。
皇长孙朱允炆扶著父亲朱標的棺槨慟哭不止,单薄的身影在寒风中颤抖,让人心生怜惜。
这一回哭棺,朱允炆真情流露,很是悲伤。
朱標確实是个好父亲,对朱允炆的教导也是尽心尽职,周遭百官及侍从见之,无不掩面拭泪,心中为朱允炆的至孝感动。
“允炆,放手吧,让標儿去和皇奶奶团聚,莫误了时辰。。。。。”
朱元璋沙哑的嗓音里罕见地透出几分柔软,挥手示意宫人搀起朱允炆。
儘管对太子妃吕氏心存疑虑,但眼前这个知书达理的皇长孙,终究是让他狠不下心肠。
在朱允炆和朱允熥哪个更得信任的问题上,朱元璋心里的太平,其实早就倾斜。
这並不意外。
朱允炆自幼聪颖过人,每日晨昏定省从不间断,言谈举止间尽显儒雅风范。
反观朱允熥,虽近日表现令人侧目,但那些突如其来的机变背后,总透著彭莹玉余党的影子。
朱元璋身后,听到他这一句吩咐的文武官员,不在少数。
文官队列中。
翰林院检討吴伯宗、学士宋訥、典籍吴沉三人疾步下山,官靴踏碎满地纸钱。
他们之所以这般著急,是迫不及待的要將朱允炆得朱元璋看重的好消息,通报给未能参加祭陵仪式的方孝孺。
这三人,是朱元璋身边辅佐处理政务的官员,因为品阶不高,只能穿著鷺鷥补服,但却执掌机要,深得圣心。
朱元璋身体越是不济。
有赖於这些文官的地方就越多。
这也是朱元璋为什么挑选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的重要原因。
治国。
终究要靠文人。
。。。。。。
凉国公府。
蓝玉、常升带著隨从回府之后,就到书房商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