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就是公司集群效应,上下产业链都在一起,成本自然降低。
还有政策倾斜、地域优势、地区消费能力等等诸多因素,加在一起,就会促使公司自然往江南跑。
别说私企了,国企都往江南跑。
大明的国企,也是为了赚钱的,肯定是哪里赚钱,搬去哪里呀,其次才是拉动地区经济的。
皇企就别说了,那就是给皇帝盈利的工具。
所以,景泰六十七年,老皇帝提出,能否建造出一条长河出来?类似于长江。
贯通东西,从中亚往东方流,流域足够大,能够支撑起来河运。
之所以不提黄河。
因为黄河枯水期比较长,三个月左右,这期间没用。
而且,运力严重不足。
难以支撑目前的航运能力,现在的航运都是以万吨计算的,长江都费劲,何况黄河喽。
所以,老皇帝是想创造出第二条长江出来。
可是,中亚那么干旱,哪来的大江?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在北方就一定会有枯水期。
第三点,现在运力要求太高了,长江都不太够格,未来航运能力要求会不断走高。
耗资上千亿,投资这样一条大江,从未来的角度看,是否值得?
很显然,是不值得的。
而扩容黄河,又很不划算。
不过老皇帝的想法,还真被朝野上下研究很久,普遍认为,如果西北能有这样一条大江,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老皇帝也承诺,只要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朝廷愿意投资这笔钱。
近两年水利专家也在研究,也在民间征集意见稿。
可研究来研究去,都认为可能性很小。
没有一条支撑起足够航运的大江,西北注定竞争不过江南,自然而然地朝廷就不重视西北喽。
朱厚煐足迹遍布昆仑、伊犁、天山、阿尔泰、葱岭。
也发现,朝廷没有要咸海,多么英明。
他乘坐火车,在咸海转了一圈就回来了。
咸海着实荒凉,又是一个昆仑,一个青海,北方加高后,对他也没多大好处的,就算有热气到达这里,只会加速这边的水土流失,让咸海更加干涸,让本就缺水的中亚水汽流失严重。
不过,这是魏国的问题了。
魏王可不是一个傻子,他很重视咸海地区的水土保护,可重视是一回事,能治理好又是另外一回事。
咸海地区的沙漠化,真不是蒙古人造成的,是中亚人自己造成的。
准确地讲是连年战争造成的。
蒙古人到这里的时候,这个地区就在沙漠化。
魏王治理的很好了。
但还是很穷。
整个咸海地区,仅生活着几十万人口,魏国的人口,主要在里海北岸。
魏国把这个地区,当做军事缓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