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最新章节 > 第346章 没有文集的官员不配为官辣妹子和软妹子(第3页)

第346章 没有文集的官员不配为官辣妹子和软妹子(第3页)

全国各地的蒙学教育水平完全不一样,特别卷的省份,比如江南,蒙学学的是四书五经,连皇帝都满脸懵。

蒙学之后,则可上社学,社学后可上大学,大学后则是太学。

大明开海十几年了,民间真正穷百姓的几乎没有了,有的都被移去新地分地去了,内地几乎没什么穷人了。

纵然家里孩童多,但供养上蒙学是没问题的。

至于上社学,那就得看孩子资质了,若资质极佳,不用家长掏钱,有多是士绅、商人愿意资助。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大明读书氛围是极佳的,哪怕民间最无知的老农,也知道读书好,读书是出头的唯一途径。

上学,是天大的事。

所以,中枢强制儿童读书,惹得舆论一致赞同,甚至很多士人集资一笔钱,捐赠给地方蒙学,鼓励孩子们读书,各地士绅都在做,商人甚至愿意承包蒙学后期建设费用。

景泰二十一年之后,蒙学里就传来朗朗读书声。

这年头的老师是很有师德的,主要不是什么人都能当老师的,也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当老师的。

老师第一看重的是品德,考核的第一标准就是品德。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以自己的职业为荣,中枢优先录用民间那些老顽固、酸秀才,那些顽固不化的人,是最好的老师材料。

还有一层原因,就是老师和学生,是一生绑定的关系,老师对孩子掏心挖肺,孩子不管多大岁数了,对老师也得尊重师道。

有朝一日,这个学生出人头地了,他可不敢不认自己的老师,老师也跟着鸡犬升天。

什么都是相互的,没有不求回报,单方面付出的蠢货,没有。

所以,老师对学生倾囊相授,也没有家长威胁老师,不许打我家孩子,家长只会送上一根戒尺,让老师狠狠打,打死拉倒。

学生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师恩,师恩大于天。

中枢对老师的考核也是极为严格的,宁缺毋滥,宁愿没有,也不能让害群之马把孩子教坏了。

蒙学课本很多,有中枢编著的、有民间学者编著的、还有老师自己写的,没有太多限制,蒙学堂自己可以随机选取,但都大差不差。

教育司颁布的课本,是半卖半送,学生出一个成本价即可。

赚课本钱的人,赚学生钱的才是最黑心的。

而且,课本是可以多人共同使用,或者一个班级买一本,其他人手抄也可。

不会强制收取课本钱,而且不许歧视没有课本的孩子。

只要有一颗向学的心,中枢就是支持鼓励的。

户部每年拨给教育司五百万教育资金,内帑额外补二百万,最多的时候补五百万。

士绅大族也不差这点小钱,士子得知哪个蒙学缺少课本,他们还会去送一些。

大明学习氛围是极好的,民间向学,中枢重学,上下一心,极力推广教育。

社学就和蒙学不一样了。

读社学的,家中条件都是尚可的,他们就强制收取书本费了。

但这个书本费,不是课本的费用,而是把全部书本费放在一起,买各方面的连环画,同学们轮流看。

这些书本,不归学生个人,而等他们上一年级后,这些书本则存放在学校图书馆里,让后面的孩子们免费阅读。

这样发展几十年,每一个学校就都有一座书籍数目可观的图书馆,孩子们就能图书馆里面畅游知识了。

读完社学后,孩子也该十岁左右了,就要面临分科了,在学习四书五经之余,必须选择一门兴趣科目,物理、化学、医术、历史、生物、地理等等科目,选择一门精读,就要开始走科举之路了。

蒙学和社学,就是幼儿园和小学课程,以识文断字、基础运算、明白道理为主。

这套教育,用了两千年了,很成熟很成熟的了。

只是以前这是富人的游戏,现在则是所有孩子必须走的一条路,必须读书。

“读书是最正确的,哪怕家里再穷,也要读书。”

热门小说推荐

狂枭
实验小白鼠狂枭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