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最新章节 > 第335章 大明帝国前行道路上的指路明灯(第10页)

第335章 大明帝国前行道路上的指路明灯(第10页)

“诸卿的功劳,朕都记着呢。”

朱祁钰道:“开海之后,就要涉及到最重要的关税了,今年财政收入,大多来自关税。”

“但这关税怎么回事,诸卿该知道吧?”

“都是朕从内帑掏出来的,商人才交几个钱?”

“所以明年呀,要鼓励商人下海经商,去做外贸,和外国进行贸易。”

这话立刻引起李贤的白眼:“陛下,南洋诸国,都和大明交恶,而西夷诸国倒是能贸易,又被梁珤给屠了,占了人家的殖民地,如今大明仅剩的贸易对象就是倭国,倭国还没钱,只能出人。”

朱祁钰也尴尬了:“以后会好的。”

“明年就朕派船队出使印度,打通和印度的商贸,这样就能越过东南夷,去和印度贸易了。”

朝臣翻白眼,您是惦记印度的土地吧。

印度的土地是真富饶啊,大明的粮荒,就靠印度粮食扛过来的,但陈嘉猷上疏说,印度饿殍遍地,因为印度也大旱,粮食都卖给大明了。

但印度人的耕作方式,只能和周朝比一比了,大明起码领先他三千年。

朝臣也眼馋,就是太远了。

“朕开海是为了赚钱的,诸卿得想想,怎么从海上赚钱。”

朝臣全都翻白眼,您把外部都快打烂了,谁肯和大明贸易啊,还赚个屁啊。

除了捕捞海洋生物,还能干啥?您告诉我们!

朱祁钰打个哈哈,也知道理亏,话锋一转道:“第五件事,就是盐政了。”

“大明的盐价,肉眼可见的下调,真是好事啊。”

“和盐政相关的,就是漕运。”

“从景泰十二年初,就用江海并用的方式走漕运,虽然有点沉船损失,但成本确实在下降。”

“而在运河上讨生活的人,也得到了妥善安置。”

在运河上讨生活的人,估计有三百万人。

一些被征召入伍,一些则被移走了,剩下的则是海运和漕运分开安置,虽有乱子,还在可控范围内。

是叶盛主持此事,如今还没回来呢。

朱祁钰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以后,漕运会逐渐取消,全部使用海运。”

“等北方开垦出来,海运估计也用不上了。”

若皇帝不去南京,不大杀四方,不把江南士绅移走,根本不可能犁清漕运的。

漕运上关系着很多人的钱袋子,而那些人都去交趾了。

所以漕运才能改海运,改得这么顺畅。

“这部分支出,就大大减少了。”

“再就是沥青驰道,水马驿站,这些都发展得不错,朕很满意。”

“至于第六件事,朕想在百越、南洋建立两座都城。”

朝臣顿时议论纷纭,建都可不是简单的事。

皇帝在南京裁撤了南都的班底,到现在还没恢复呢,如果建都,就要出现四套班底呢?

“一处选择暹罗境内,一处选择在婆罗洲。”

这是朱祁钰深思熟虑的事情,既然大明有两京了,何不再建两京,变成四京。

“南京的官吏班底,朕都取消了,以后也不设置了。”

“其他两京,也不设官吏班底,只设行宫。”

很显然,皇帝是看上了大城和渤泥王都。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