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脸上露出笑容,武学事,他这个首辅不该参与太多的,因为他刚上任,皇帝就烧他的眉毛。
此时又是他威望最弱的时候,于谦同样在坐冷板凳,所以皇帝选择最好的时机,利用二人将武学打开局面。
皇帝算把皇权用得恰到好处。
景泰十三年,则就举行景泰朝第一次武举。
以后就是今年武举,明年文举,考个几十年,就成为规矩了,武举就能为大明源源不断提供基层人才了。
送走李贤,于谦十分高兴。
他想争一争第一次武举的出题权和主考官的位置,让他彻底坐稳军中第一山头的位置。
他很清楚,他退让首辅之位,不闹不骂,让皇帝十分满意。
皇帝便投桃报李,给他军中第一山头的位置,让他得偿所愿。
他心情不错。
果然,皇帝送来密信,和他商讨出题、主考的问题。
接下来几天,他一边编纂兵书,一边使人写教本,又开始选址,筹备武学之事。
按照皇帝的意思,各省设武学,每年入武学学习的人不能多,控制在二百人左右,学习为期两年,两年后参加武举。
第一次考,武举仅录五十人。
考试科目也简单,三场,都是军事推演,实战指挥打仗。
但生员可选择,步战、骑战和水战三门,也可以全部选择,自由选择。
教本还叫武经,但删除了原本所有内容,重新编纂。
用小人书的方式编纂,让所有人都看得懂。
参加武举的,必须是武学生员,武学必须从军中从军三年,并立下功绩的兵卒中招募。
考中武举的,则全部进入讲武堂学习,为期三年。
南北各设一座讲武堂,全部有战功之将去担任教习,无战功的袭爵之人,无资格担任教习。
朱祁钰对讲武堂的教习,进行了严格规定。
和以前让文武官皆去讲课不同,和国子监的宽松也不同,而是严格设定了战功、资历等详细门槛,才有资格担任讲武堂教授。
还规定了,有功之将,必须去讲武堂担任教授,朝中弃用老将也必须去讲武堂。
在讲武堂担任十年教授者,免死。
一下子,就把讲武堂的地位拔高了。
纵然不合理,却能让讲武堂成为皇帝手中的利器,虽坐在中枢,却能牢牢掌握军中基层,能让军将源源不断培养出来,也能让皇帝永远手握兵权。
没错,就是皇帝握紧兵权。
之前朱祁钰开创讲武堂,就是为了攥住军权。
如今机会来了,他要用武学、武举、讲武堂,为后世之君攥住军权,让皇帝不会丢掉皇权。
景泰十二年,兵部最大的任务,就是建立武学,派遣军将去担任教习。
科道言官都在上疏陛下,请陛下万勿放任武将做大云云。
皇帝置若罔闻。
眨眼就到了二月二。
一年一度的运动会结束,南宫却传来噩耗。
倭郡王薨逝了!
曾经的正统皇帝,大明的太上皇,朱祁镇,竟然离奇死亡了!
内阁姚夔和王复,耿九畴和白圭四人匆匆赶往南宫,南宫却乱糟糟一片。
哭声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