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结论呢?”
“暂时没有结论!”
杨其昌摇摇头,“沈老师倾向于入炉时的湿度和烧结时的温度,我倾向于釉面结晶时的氧气含量及氧化程度,范老师觉得是烧结的时间长短而造成的……”
好像都对,这些都是瓷器成釉的决定性因素……
转着念头,李定安又怔了怔:嗯,杨其昌,沈少明,范元?
好家伙,陇共八个陶瓷专家,你们分成了三派?
还全是故宫出来的?
再联想一下他们的出身,就挺有意思:范元是顾春风的学生,而2000年之前,故宫的瓷器研究工作就是顾春风主持。
他调到文物局,林子良空降。
林子良之后是陈叔才,他收了两个学生:一个是眼前的杨其昌,留在故宫没挪窝。另一个是陈叔才刚退休,就被何安邦慧眼识珠,弄到国博的马献明。
陈叔才之后才是吕本之,沈少明在南京的时候就跟着吕本之,不像学生,胜似学生。
所以,乍一看,就像是故宫前后三代瓷器所所长的学生要争个高低?
同步说明,顾春风暂时也没有明确的判断,不客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至少表面上,确实有点讨教的意味。
他随口问着,“顾主任觉得呢?”
顾春风笑了笑:“断不准,所以才请教李老师!”
果然:意思是都有,也可能都没有。
不奇怪,搞鉴定的都这样,名望越高,越会说车轱辘话。
李定安不置可否,从前到后挨个上手,将长案上所有的瓷器看了一遍。
确实有色差,有些之前还挺大。
“杨老师,断代做了没有?”
“做了,最早到最晚,相差不过十年!”
汝窑从前到后,只存了十八年,年代处于十年之间才正常。
“玻光度透视做了没有?”
“依次做了仰光、强光、日光,色调均在6C8470—67807D之间。”
前者为翠青,后者为蓝青,处于这两者之间才叫天青。也就是“雨过天晴云**,这般颜色做将来”的天青釉。
所以,也没问题。
“矿土云母类型呢?”
“黑云母、二云母,和白云母类沉积岩。”
“结构?”
“块壮伟晶岩的全分伟晶盐。”
“有没有推导过初始矿土元素比例?”
“有:Al2O3平均含量应该在60%左右,SiO2平均含量为13%,Fe2O3平均含量为4%到5%之间……”
看似没问题,所有数据,好像都符合汝窑瓷的特征?
如果依此推断,造成色差的原因,就是刚才副组长杨其昌提到的那几种: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烧结时长。
但李定安总感觉漏掉了点什么。
“杨老师,相关数据和资料在不在?”
“在!”
杨其昌连忙递上文件夹。
李定安顺手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