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在西方世界引发的热潮是现象级的,这些天里纽约市长布隆博格和一些政客不停的对《小丑》发表不满,认为应该立即禁止《小丑》的上映。
台下的观众嘉宾都认为山河的发言是在对他们的回击。
其实不然,山河自己也对《小丑》的惊人热度十分意外,以他对M国的了解,这种热度往往就意味着要出事。先利用柏林电影节打个预防针吧!
“不是玩笑,《小丑》诞生于我和希斯之间的一次交谈,他的初衷是救赎,我当初决定把电影拍出来是为了承诺,也是为了让现实社会中少一点小丑这样的悲剧,并没有向大众传播负面情绪的意图。
我希望观众们都能分清是非,分清现实和电影之间的不同。一部电影说明不了任何道德观或对错之分,这也不是电影人的职责…”
山河的顾虑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大众眼中,电影里的“小丑”亚瑟并不能算是一个“反英雄”的人物,他只是一个失落的普通人。
因为他的痛苦,也是无数人真实生活的泥潭,
生活的荒诞,是每个人的泥潭,“只需要糟糕的一天,最理性的人也能成为疯子。”
所以电影里小丑亚瑟的经历非常贴近生活,很容易引起西方广大普通人、小人物的共鸣,引发他们内心的不满甚至负面情绪。
同时,西方世界日渐激烈的阶层矛盾,让人们更加理解电影中小丑亚瑟的楚痛。
现实的西方世界不仅限于贫与富,强与弱的对比,而是,贫者欺贫,弱者凌弱,世界已然是一片残酷的黑暗丛林。
所以,对于观影的这些普通人来说,很容易理解小丑亚瑟的堕落,
也正因为观众理解亚瑟在压抑下的奋起反抗,所以这部影片的悲剧色彩愈发浓厚,它的情绪影响着社会中的一个个卑微的小人物。
这些才是《小丑》在西方世界热度十足的主要原因,而在西方处事观念中,人们都崇尚当众张扬的表达自身情绪和观点。
特别是在M国这种人人合法持枪的环境里,意外发生的可能性极大。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就在山河发言的同时,在科罗拉多州奥罗拉的一家影院,就发生一起悲剧。
一名戴着小丑面具的男子,冲进放映厅内,从怀里掏出手枪朝观众席无差别射击,并随之投掷了一枚催泪弹,造成了整个电影院的恐怖混乱。
事情就是这么凑巧,山河在颁奖典礼上说完感言,举着手里的金熊奖杯向观众们致意之时,这名持枪男子刚好被赶来的警察制服。
山河并不知道自己的一语成谶,他此时正在与所有上台合影的获奖获奖者握手致意。
翌日,科罗拉多奥罗拉枪击事件把山河和《小丑》再次推上了全球媒体的头版头条。
他在柏林荣获金熊奖时的发言也随之传遍了全世界。
值得庆幸的是这次枪击案并没有人死亡,但导致了数十人受伤。
《小丑》迎来的不再是一边倒的赞誉,而是许多媒体和政治人物的置疑。
“《小丑》是一种欢庆还是恐怖?还是说,两者根本就没有区别?”——《好莱坞观察报》
“《小丑》在传达一种误解,比如将精神健康与暴力联系起来——包括用创伤塑造出‘可怜的精神变态狂’…”——《纽约邮报》
“《小丑》是在讲述小人物悲剧,还是在宣传暴力?”——《科罗拉多时报》
…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为《小丑》辩解,
“暴力并不来源于《小丑》,来自合法持枪,来自阶级分化…”
“人们会错误解读歌词,也能错误解读书里的段落。所以我不认为,教化观众道德或者是非是电影创作者的责任。”
“这只是M国众多枪击案中最普通的一次,不能因为他戴着小丑面具就谴责一切小丑…”
…
《小丑》和科罗拉多枪击案联系在一起,成为了全球轰动性的争议话题。
而此时,山河、希斯·莱杰与布洛克海默三人面对着一叠报纸和网络上的报道,相对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