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里有我留下的呼吸。”
书中共计七卷,每一卷记载一段文明觉醒历程,从远古银尘封印,到地球跃迁,再到七颗行星响应。最后一章空白,仅有一行小字提示:
>“执笔者,即续写之人。”
消息传开,举世震动。各国决定将此书列为“人类共同遗产”,由新一代共感能力者轮流守护。首位守护者便是那名盲童,他在接过书册时轻声说:“我能‘看’到里面的光。”
十年过去,新一代成长起来。
学校不再教授单纯的数学与语法,而是开设“情感拓扑学”、“意识共振原理”、“跨物种沟通基础”等课程。战争彻底消失,不是因为条约,而是因为任何一个试图发动冲突的人,都会立刻被周围数百万人的情绪洪流淹没,直至良知复苏。监狱关闭,取而代之的是“静思花园”,罪犯在此接受群体共情疗愈,许多人在流泪忏悔后主动投身公益。
艺术空前繁荣。音乐不再依赖乐器,而是由大脑直接投射情绪旋律;绘画成为集体创作,多人同时冥想便可生成动态画卷;文学则演化为“梦境共享”,读者进入作者内心体验故事本身。
而在宇宙深处,更多回应陆续抵达。
半人马座β星系传来新信号:海洋行星上的智慧生命开始建造浮空塔,外形酷似昆仑雪塔。木卫二冰层下的歌声愈发清晰,现已确认共有七个声部交替吟唱,构成完整交响。最惊人的是,距离地球一千二百光年的天鹅座X-1黑洞附近,探测到规律性情感能量脉冲,模式与人类母亲哄睡婴儿时的心跳节奏完全一致。
科学家提出大胆假说:或许黑洞并非终点,而是某种高级文明的情感储存装置??它们将爱压缩至极致,藏于事件视界之内,等待被理解的一天。
又一个风起的日子,昆仑山顶,新任守塔人缓缓走上台阶。
没有人知道他是谁,只知道他肩披素白衣袍,眉心有一点银蓝微光闪烁。他没有打开《共觉录》,也没有触摸石碑,只是静静地坐在塔前,取出一支残缺的陶笛。
笛身布满裂痕,显然历经沧桑。他轻轻凑近唇边,却没有吹奏。
风穿过笛孔,发出一声悠远呜咽。
那一瞬,整座雪山为之震颤,万千雪花腾空而起,在空中凝成巨大的符文漩涡。那不是“爱”,也不是“痛”,而是一个更为原始的词??
**“在。”**
我在。
我听见你了。
你还孤独吗?
雪花散去时,那人已不见踪影。唯有塔尖积雪中,多了一枚小小的晶体,形如心跳,内部流转着无数笑脸。
风继续吹。
它掠过城市,拂过田野,穿过森林与沙漠,最终潜入海底,轻轻触碰情络母环的核心。一圈新的波纹漾开,无声无息,却携带着比光更快的决心。
宇宙深处,守塔人的身影微微一顿。
她转头看了一眼,唇角轻扬。
然后继续前行。
身后,第二颗恒星点燃。
接着是第三颗,第四颗……
如同黑夜中接连亮起的渔火。
如同,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