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青山湖区营商环建局调研法院 > 500二房余孽(第3页)

500二房余孽(第3页)

第一位开口的是一位老兵。他颤抖着讲述永昌十年边军哗变的真相??并非叛乱,而是因朝廷拖欠军饷三年,士兵家属饿死无数,愤而请愿,却被诬为谋反,遭屠戮八千人,尸体抛入深谷,无人收殓。

第二位是一位寡妇,她拿出丈夫临终前写的血书,控诉官府强拆民宅修建行宫,逼得数十户人家跳井自尽。

第三位是个盲童,他背诵了一段早已失传的《正音律》,那是他爷爷偷偷教他的,说是“真正的法律,不是用来压人的,是用来护弱的”。

一句句话语汇成河流,在夜空中流淌。

念安一边听,一边用紫竹笔飞速记录。她感到胸口发热,仿佛有火焰在燃烧。这不是悲伤,不是愤怒,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她终于理解了谢明远的话:**“真正的忆师,不在于知道多少过去,而在于让未来无法回避真相。”**

直到东方泛白,人们才陆续散去。临行前,每人从地上拾起一片碎瓦,在上面刻下自己的名字,堆放在讲台之上,形成一座小小的“无名碑”。

念安独自留下,望着那堆瓦片,久久不语。

忽然,她察觉陶壶微微震动。掀开壶盖,竟见壶底茉莉花瓣自行旋转,聚成一行细小的文字,浮现在水面:

>**“第九盏灯,已点燃。”**

她猛然想起陆昭曾说过:“世间共有十二盏记忆之灯,分别藏于南北东西。唯有全部点亮,才能照彻永夜。”

原来,这壶不仅是信物,更是感应器??它能感知其他灯的位置与状态。

她急忙翻阅《万灵录》,对照各地传闻,推测其余灯所在:一在南海孤岛,一在西南密林,一在东北极寒之地……而最关键的一盏,据传位于皇城地底,乃是初代忆师以心血封印的“源灯”。

若想彻底打破遗忘的枷锁,必须集齐十二灯,举行“燃心祭”。

但她也知道,一旦行动暴露,朝廷必将全力镇压。尤其是“忘川令”一旦启用,所有努力都将化为乌有。

正沉思间,庙外又来一人。

是那位送回陶壶的老商队首领。他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京城太史监内部已有分裂,数位年轻监臣暗中联络各地忆师,意图推翻“禁史令”。更关键的是,宫中那位写下“我也记得”的神秘人,竟是当今太子!

“太子幼时曾随一位老忆师读书,耳濡目染,心中早种下种子。”老人低声道,“如今他虽被软禁东宫,但仍通过贴身宦官传递消息。他托我带话给你??‘若十二灯齐聚,我愿以储君之身,当庭焚诏,重开史禁。’”

念安震惊不已。

她原以为这场斗争只是民间与朝廷的对抗,却不料连权力最核心处,也已有裂痕。

“但他需要证据。”老人强调,“足以震动朝堂、迫使皇帝正视的铁证。否则,哪怕他登基,也会被权臣架空。”

念安望向藤匣中的铜印与青山令,又看向那不断浮现新字的陶壶,心中渐渐有了决断。

她起身,走向庙后枯井。井底积着雨水,她将《万灵录》投入其中,口中默念陆昭传授的古老咒语。

水波荡漾,忽然泛起幽蓝光芒。整本册子竟悬浮而起,纸页自动翻动,所有记录过的口述文字逐一浮现空中,凝聚成一道光影长卷,宛如星河垂落。

这是“共忆术”??唯有真正承载万人之忆的典籍,才能激发此象。

她伸手轻触光卷,低声许诺:“我会带你们回家。”

次日,她启程南归。

这一次,她不再孤身一人。

西域三十六部落派出勇士护送;玉门关内,数十名私塾先生秘密集结,愿随她传播真相;更有甚者,连边境守军中也有十余人脱下铠甲,加入行列。他们自称“守灯人”,每人胸前佩戴一朵干枯的茉莉花。

队伍渐行渐壮大,如同春溪汇流,终成江河。

而在双名书院,谢明远每日登上第十根石柱,观察其变化。近日来,石柱不仅持续散发温热,表面更浮现出细微纹路,似在绘制一幅地图。他细细描摹,竟发现那是通往皇城地底的密道布局,旁边还标注着一行小字:

>**“源灯未灭,只待薪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