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很快,就会有更具体的麻烦找上门来,比如在她即将举行的小型作品分享会上?
分享会是在她刚来的那几天漓江这边希望她举办的。
刚来漓江的时候,她曾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发了一批写生漓江山水的,被当地文艺部负责人联络。
她并不惧怕。
只是,这种被人在暗处窥伺、随时可能因李璟川而卷入是非的感觉,并不好受。
这让她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靠近他,可能意味着她一直珍视的平静创作生活,将不复存在。
这种认知,与她心底那份因他而生的、日益清晰的悸动,形成了剧烈的拉扯。
她站在画布前,第一次感到手中的画笔,有些沉重。
而此刻,在李璟川下榻的酒店套房内,他正与秘书庄儒谈话。
“梁安琪最近有什么动作?”李璟川语气平淡,但熟悉他的庄儒能听出其中的冷意。
庄儒恭敬汇报:“梁小姐这两天确实通过一些渠道在打听舒老师的信息,不过都是一些公开的、表面的东西,另外,她似乎对舒老师即将到来的分享会很感兴趣。”
李璟川眼神微眯,指尖在沙发扶手上轻轻敲击了一下。
“看着点,别让她玩过火。”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警告,“必要时,提醒一下梁岁淮,管好他妹妹。”
“是,市长。”
李璟川望向窗外漓江的夜色,目光深沉。
他理解舒榆的骄傲与独立,也明白横亘在他们之间的现实问题。
梁安琪的出现,不过是将这些问题提前摆上了台面。
他并不急于逼迫舒榆做出选择,但他也绝不会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去伤害她,或扰乱她的生活。
他的耐心与守护,是沉默而坚定的。
——
舒榆的小型作品分享会,在她位于漓江畔的画室里如期举行。
到场的大多是真正热爱艺术的朋友、本地几位颇有声望的评论家、收藏家,以及一些慕名而来的艺术爱好者。
气氛原本轻松而融洽,舒榆穿着素雅的棉麻长裙,正与大家分享她创作《江雨》系列时,对光影与东方意境的探索。
然而,就在自由交流环节,一个戴着金丝边眼镜、自称是某独立艺术评论人的中年男子站了起来,语气带着刻意营造的客观与犀利。
“舒老师,欣赏您的作品之余,我有个疑问不吐不快。”他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在场的众人,“近年来,像您这样风格的画家层出不穷,作品同质化严重,市场价值似乎也趋于饱和。您如何证明您的作品,除了所谓的意境,具备独特的、可持续的商业价值呢?还是说,这只是迎合市场短期猎奇心理的策略?”
这话问得相当不客气,隐隐将舒榆的创作与商业投机挂钩。
现场气氛瞬间有些凝滞,几位相熟的朋友皱起了眉头。
舒榆心中一顿,立刻意识到这绝非普通的艺术探讨。
她面上不动声色,维持着从容的姿态,清晰而坚定地回应道:“艺术的价值,首先在于其能否触动观者的内心,引发共鸣。商业价值是这种精神价值被认可后的自然衍生,而非创作的初衷。我的作品,追求的是捕捉漓江瞬息万变的光影与内在气韵,这是我与这片土地对话的方式,至于市场如何评判,时间会给出最公正的答案。”
她的回答不卑不亢,点明了艺术的核心在于精神内核。
然而,那名男子显然有备而来,并不打算就此罢休,反而带着一丝胡搅蛮缠的意味,继续追问,言辞愈发尖锐,甚至开始影射舒榆近期受到关注是与某些非艺术因素有关,暗示她利用人际关系炒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