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榆拿起手机,上面只有七个字,"不客气,期待成品。"
简单,克制,就像他给人的感觉。
可是不知为何,舒榆却从这短短的几个字里,读出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温度。
她放下手机,重新拿起画笔。
这一次,当她蘸取那抹"雨过天青"时,心情已经完全不同。
细腻的矿物粉末在调色盘里晕开,呈现出她想要的那种带着微光的青灰色。
画笔落在画布上,乌篷船的轮廓渐渐清晰,在雨幕中若隐若现,仿佛正在等待某个归人。
窗外的雨声不知何时变得轻柔,画室里的灯光温暖而明亮。
舒榆专注地画着,心中某个角落,也如同这江心的乌篷船一般,渐渐找到了方向。
雨幕中的漓江显得格外宁静,远处的山峦在雨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舒榆的画笔在画布上轻轻挥动,将这一刻的意境永远定格。
而在江市的办公室里,李璟川放下手机,望向窗外。
雨中的城市别有一番韵味,他忽然想起舒榆说过的话:"艺术的意义,不在于震撼人心,而在于轻轻触碰内心某个柔软的地方。"
这一刻,他好像也触碰到了那个柔软的角落。
雨还在下,两座城市,两个人,因为一盒颜料,重新连接起了那条若即若离的线。
——
连日的阴雨终于停歇,舒榆的《江雨图》也迎来了最后一笔。
当那艘乌篷船在江心完美呈现出“雨过天青”的独特韵味时,窗外,真正的阳光也恰好穿透云层,洒在漓江粼粼的波光上。
画作完成了,那种充盈在胸口的创作满足感,以及某种难以言喻的、想要分享的冲动,让她再次拿起了手机。
她点开那个只有一条往来记录的号码,指尖在屏幕上方悬停。
这一次,不再是因为焦急的求助,而是一种更私人、更微妙的情愫。
她斟酌着用词,反复输入又删除。
“画完成了。”最终,她发送了这三个字,配上刚刚拍摄的成品照片。
没有过多的修饰,一如她往常的风格,但发送键按下的瞬间,心跳还是漏了一拍。
她将手机屏幕朝下扣在桌上,转身去清洗调色盘,试图用忙碌来掩饰那份莫名的期待。
她没想到,回复会来得如此之快。
水流声还未停歇,手机的提示音就清脆地响了起来。
她关掉了水龙头,湿漉漉的手在围裙上擦了擦拿起手机。
李璟川的回复依旧简洁,却带着分量:“很好,乌篷船的意境,抓得很准。”
他不仅看到了画作的完成,更精准地捕捉到了她最用心、也最得益于他的那份雪中送炭才得以完美呈现的部分。
这种被懂得、被细致入微地欣赏的感觉,像一股暖流,悄然漫过心田。
勇气,似乎也在这瞬间积聚。
舒榆靠在窗边,阳光暖融融地照在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