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邀请她主持启用仪式。她站在石圈中央,望着脚下翻涌的云海,轻声说道:“我们建的不是纪念碑,而是一扇门。一扇通往彼此内心的门。它不需要钥匙,只需要一句真心的话。”
话音落下的瞬间,天空骤然响起一声闷雷。
紧接着,青铜柱顶端的晶体亮起幽蓝光芒,一圈声波涟漪以肉眼可见的形式扩散开来,掠过每个人的耳际。有人捂住耳朵,有人泪流满面,有人突然转头抱住身边陌生人失声痛哭。
林婉的触听仪早已关闭,但她清楚地“听见”了那一瞬间传递的信息??不是语言,不是旋律,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洪流:遗憾、宽恕、思念、希望……交织成一片浩瀚的共鸣场。
她知道,那是千万个未曾说出的故事,在这一刻集体苏醒。
仪式结束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拉着她的手,用方言说:“我丈夫死在战场上,六十年了,我没给他烧过一封信。今天我想试试,能把话说给他听吗?”
林婉点点头,递上一台触听仪。
老人颤抖着握住机器,贴在唇边,低声说:“老李啊,菜园里的茄子开花啦。你最爱吃的那种紫皮的。我每年都种,可总吃不完……孩子们都说我傻,都这把年纪了还记着你的口味。可是我不敢忘啊。要是忘了,你就真的走了。”
她说完,将触听仪放进石圈中央的凹槽里。片刻后,晶体再次发光,一道微弱的电火花跃起,直冲云霄。
当晚,林婉梦见自己站在一片无垠的麦田里,风吹过穗浪,发出沙沙声响。忽然,所有麦秆同时弯折,排列成一行巨大的文字:
>“听见了。”
她醒来时,窗外晨雾弥漫,远处传来孩童嬉笑。她打开日记本,翻到最新一页,写道:
>“今日,云南某村,一位八十八岁的老人对她死去六十年的丈夫说了三十七句话。最长的一句持续了四分钟零十三秒,内容关于腌萝卜的做法。没有人打断她。没有人觉得她疯了。
>这就是进步。
>不是科技飞跃,不是制度变革,而是人类终于愿意花四分钟,去听一个老人讲腌菜。
>我们曾用核弹衡量文明的高度,如今才懂得,真正的高度,是能否俯身倾听泥土里的低语。”
笔尖停顿片刻,她又添了一句:
>“周临川,如果你能看见这一切,会不会笑出声来?”
她合上本子,走出屋子。清晨的山村里,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个小女孩跑过她面前,手里举着自制的纸喇叭,大声喊着什么。林婉听不清词句,却被那清亮的声音打动。
她忽然追上去,蹲下身问:“你在喊谁呀?”
小女孩咧嘴一笑:“我在喊明天!我说,你要快点来啊,我有好多话要告诉你呢!”
林婉愣了一下,随即笑出声来。
她站起身,仰望天空。云层缓缓分开,露出一角湛蓝。
她知道,有些回声永远不会抵达耳朵,却早已深入心底。有些人从未谋面,却已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而这场始于痛苦、穿越孤独、终抵共情的旅程,不会结束??因为它本就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它属于所有敢于开口、也愿意倾听的灵魂。
风拂过她的脸颊,带着远方山谷的湿润与阳光的暖意。
她轻声说:“我也等你。”
这一次,她不再追问是否有人听见。
因为她已然确信:只要还有人在说,就一定有人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