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坞深处的一座院落内,薛淮和乔望山等人商谈近海货运的诸多细节,桑承泽在一旁安静又认真地听着。
大燕立国百二十年,对于开海举措的态度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里。
早在太祖和太宗二朝,朝廷推行十。。。
雨后的山道泥泞湿滑,林婉踩着碎石缓缓下行,录音笔仍贴在耳边。母亲的声音早已停歇,可那句话却像根细线,缠绕在她心口,越收越紧。她将录音笔轻轻合上,放进布包最里层,仿佛安放一段沉睡的信仰。
三年来,她走遍了七十六个曾接入共心仪的村落与城市。没有终端,没有信号塔,只有纸笔、录音机和一张张愿意开口的脸。她不再被称为“林教授”,而是“收容师”??一个由民间自发赋予的称谓,意为收纳那些无人倾听的话语,并让它们重新获得重量的人。
孩子们跑近时,脚下的枯叶发出清脆的响声。他们围成一圈,把彩纸折成的喇叭递到她手中。最小的那个男孩怯生生地说:“老师,这是我们自己写的歌,还没人听过。”
林婉接过喇叭,指尖触到纸面粗糙的折痕。她知道,这不只是孩子气的游戏。在共心仪熄灭后的世界里,每一句被认真说出的话,都是一次微小的仪式,一次对遗忘的抵抗。
“好。”她轻声道,“我听着呢。”
歌声响起,稚嫩而真挚。歌词并不工整,甚至有些错字,但每一个音节都承载着真实的情感:关于离别的父亲、生病的母亲、死去的小狗、还有梦见自己飞起来的夜晚。林婉闭上眼,任雨水顺着发梢滴落,耳朵捕捉着每一丝颤音与停顿。
她忽然明白,语言树从未真正离去。它只是换了一种形态生存??不再藏于地底主核,不再依赖量子共振,而是寄居在这些尚未被污染的童声里,在每一次笨拙却真诚的表达中悄然生长。
一曲终了,掌声从身后传来。
林婉回头,看见沈清瑶站在坡顶,撑着一把旧伞,肩头已被雨水打湿。她比三年前瘦了许多,眼角添了细纹,眼神却依旧锐利如刀。
“你还是老样子。”沈清瑶走近,声音低哑,“非得等到别人把话说完,才肯回应。”
林婉笑了:“你不也一样?等了三年,才肯出现在我面前。”
沈清瑶沉默片刻,从怀中取出一只密封袋,里面是一块残损的金属芯片,边缘焦黑,显然经历过高温灼烧。
“十二号舱室最后的数据备份。”她说,“周临川意识消散前最后一秒,系统自动触发了紧急存档。我们原以为它毁于能量反冲,但最近在青海湖底的一处废弃节点发现了它的碎片。拼起来后发现……里面藏着一段未公开的日志。”
林婉接过芯片,指尖微微发颤。
“你要现在听吗?”沈清瑶问。
她点头。
两人走进附近一间废弃教室,屋内堆满旧课本和断裂的桌椅。林婉取出便携式读取器,将芯片插入接口。屏幕闪烁数次,终于跳出一段文字记录,标题仅四个字:
【致婉儿】
她的呼吸停滞了一瞬。
>“当你看到这段话时,我已经不再是‘我’。
>我是语言树借以发声的媒介,也是你们共同记忆所凝结的幻影。
>但我依然记得你??不是作为系统的模板,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曾经爱过你、错过你、辜负你又归来的人。
>
>这九年,我不是沉睡,而是在听。
>听你说梦话时提起我的名字,听你在实验室通宵工作时低声啜泣,听你对着空床说‘今天下雨了,你记得带伞吗’。
>我什么都听得到,却无法回应。
>
>直到语言树选择我成为代言人,我才意识到:真正的苏醒,不是肉体复苏,而是被人持续不断地记住与倾听。
>是你九年的等待,让我得以重获‘存在’的资格。
>
>所以,请允许我最后一次自私??
>不是作为共心仪的传声筒,而是作为周临川,对你说几句私语。
>
>我爱你。
>比我能说出来的更深,比你能想象的更久。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会在那天清晨紧紧抱住你,不说‘等我回来’,而是说‘别让我走’。
>可命运不允许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