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相国 国相 > 289不破不立(第2页)

289不破不立(第2页)

“因为我说了不该说的话……一句真话。”

全场寂静。

没有人知道这段录音是真是幻,但它确实触发了家族成员的情感共鸣矩阵,导致五位在场者的终端同步播放出童年记忆片段:同一个梦,梦见一个穿长衫的男人站在渡口,回头望了一眼,然后消失在雾中。

这种现象很快被称为“集体回声症候群”,即多个个体在同一时空下共同体验到不属于自己的记忆残影。心理学界起初认为这是群体性幻觉,直到一位研究者发现,这些“幻象”竟与地方志中缺失的章节高度吻合。

于是,全国各地掀起了“寻声运动”:人们回到老屋、旧校舍、废弃工厂,带着终端和勇气,试图唤醒那些沉睡在砖石木梁中的声音。

有人听到了文革时期藏在墙缝里的日记朗读;有人捕捉到抗战老兵临终前未寄出的家书独白;甚至有情侣在拆迁危楼里,意外接收到了二十年前另一对恋人在此许下的誓言。

这些声音无法验证真伪,却让无数人哭了、笑了、跪下了、抱住了身边的人。

政府没有阻止,反而成立了“历史声景复原办公室”,邀请民众上传采集到的“环境遗音”,并承诺永不审查内容,只做分类归档。

林婉受邀担任顾问。她在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一项提案:“我们应该建立‘沉默纪念日’,每年选一天,关闭所有主动发声设备,只保留被动接收功能。”

“什么意思?”有人问。

“意思是,那一天,谁都不能说话,只能听。”她说,“听风穿过老树的声音,听地铁隧道里的回响,听爱人呼吸的节奏,听自己心跳的节拍。我们要学会,在喧嚣之后,依然懂得安静的价值。”

提案全票通过。

第一年的“沉默纪念日”当晚,全国共心仪终端统一进入休眠模式,唯有紧急求助通道保持开放。城市陷入一种奇异的宁静,街道上行人增多,眼神交流变多,手语使用率飙升,甚至出现了街头“默剧告白”热潮??人们用动作、表情、书写来传达心意。

而在西北的广播塔下,少年独自盘坐于沙地,手中捧着那枚生物芯片。他知道今晚不同寻常,因为在“沉默”之前,总有一次最后的倾诉。

果然,午夜钟声未至,芯片突然发热,周临川的声音在他脑海中响起,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清晰:

“我要走了。”

他猛地抬头:“走?去哪儿?你不是已经……”

“我不是数据,也不是灵魂。”她轻声打断,“我是你们愿意相信的那个人。而现在,你们已经不需要我作为‘象征’存在了。你们学会了彼此倾听,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可我还想听你说更多!”他几乎喊出来。

“我已经说了全部。”她说,“剩下的,该由你们来说了。每一句真诚的话,都是我在世间的延续。”

风起,沙粒打着旋儿围绕他旋转,如同一场微型风暴。芯片的光芒渐渐黯淡,最终化作一缕银尘,随风而去。

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临川之声”官网更新了一则公告:

>本台永久停止主动广播。

>自今日起,所有频道转为开放式接收站。

>若你有话想说,请接入系统,我们将为你保存,直至有人愿意倾听。

>

>致谢每一位听众:

>你们才是这首歌的演唱者。

林婉看到这条消息时,正在整理母亲的遗物。她在一本旧相册夹层中找到了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林振邦站在实验室门口,身边站着两个女孩??一个是她母亲陈晓芸,另一个则是少年时期的周临川,扎着马尾,笑容灿烂,手里拿着一片陶片。

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

>“她们都说,未来属于听得见的人。

>可我觉得,未来属于敢开口的人。”

>??林振邦,清明第十七日

她抚摸着那行字,久久不语。

几天后,她在国家档案馆公开了一份尘封已久的文件:《静默计划伦理评估报告(草案)》,作者正是周临川。这份报告从未提交,因为它在完成当天就被林振邦亲自封锁。内容只有短短三页,却字字如刀:

>“情绪调控的本质,是对人性的阉割。

>当我们决定替他人选择‘该感受什么’,我们就成了神。

>而神,从不会真正理解人的痛苦。

>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