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年尾杀年猪重担重千斤乘龙称快婿 > 365草原之上下(第2页)

365草原之上下(第2页)

她强撑病体起身,召集周边二十多个部落的长老与萨满,当众宣读赵立宽檄文,并展示兄长万言书原件。

“你们一直问我,为何背叛辽国?”她声音虚弱却坚定,“现在你们看到了。不是我背叛,而是这个国家先背叛了仁义、亲情与苍生!如果忠诚意味着助纣为虐,那我宁愿做千古叛臣!”

一位老萨满颤巍巍跪下,额头触地:“公主……我们愿奉您为主,重建秩序。”

其余众人相继跪倒。

她没有接受,而是取出那枚银鹰饰物,挂在营地中央的神木之上。

“我不做你们的可汗,也不做任何人的棋子。”她说,“从今日起,这片草原不再属于某个帝王,它属于每一个愿意耕种、放牧、读书、相爱的人。谁若再挑起战争,便是与全体牧民为敌。”

与此同时,赵立宽启动了尘封已久的“青鸟计划”。

这是他十年来秘密筹备的战略体系:以归化为核心,通过商贸、教育、医疗、水利四大手段渗透北疆各族。如今时机成熟,他下令全面铺开??派遣农技师赴牧区指导种植耐寒作物;派出青年医师组成“巡诊队”深入帐篷治病救人;开放归化学堂招收草原子弟免费就读;更惊人的是,他宣布将归化城外五百里荒原划为“自治试验区”,允许各族联合治理,只要承诺永不私兵相攻。

此举震动朝野。

代国皇帝震怒,连下三道圣旨召赵立宽回京述职,言辞由温和渐至严厉,最后一道甚至暗示“若抗命不遵,将以谋逆论处”。

赵立宽跪接圣旨毕,起身对使者道:“烦请转告陛下,臣无一日敢忘君恩。然北疆初定,百姓待哺,若此时抽身而去,十年心血将毁于一旦。臣愿辞去一切官职,唯求留驻归化,以庶民之身创造一方乐土。”

使者愕然:“您不要权位了?”

“权力是用来守护的,不是用来争夺的。”他淡淡道,“我若贪恋高位,早就举兵南下了。”

消息传开,民间哗然。百姓自发组织“万人请愿团”,抬着写满签名的长卷奔赴京城,要求朝廷保留赵立宽职务。更有诗人在街头吟唱:“将军不爱紫袍贵,只把春风种边陲。”

三个月后,朝廷终于妥协,下诏特许赵立宽“以布衣行总管事”,统辖北疆民政军事,不受常规官制约束。此例一开,史称“归化自治令”,为中国历代所仅见。

这一年春,冰雪消融之际,赵立宽终于启程北上休园。

他未带一兵一卒,仅骑一马,背一囊书,携几包菜种与药材。沿途所经村落,百姓夹道相迎,老人焚香,孩童献花,牧民宰羊款待。有人认出他,激动得跪地叩首,他总是弯腰扶起,说一句:“不必谢我,你们才是让这片土地活过来的人。”

抵达休园那日,正值晨光初照。

学堂门前,一群孩子正在朗读课文,声音整齐洪亮:

“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八哥站在门口,穿着粗布棉衣,头发简单束起,脸上仍有病后憔悴,但眼神明亮如星。

看见他来,她笑了笑,像多年前那个雨夜里一样。

“又来了?”她说,“这次别想住三天就走。”

“我不走了。”他卸下行李,拍拍马背,“以后每年春天我都来,秋天再走。直到你这儿的学生都能自己教别人为止。”

她怔了一下,随即低头笑了,眼角泛起细纹。

那天傍晚,他们在学堂后的山坡上种下一排梨树苗。泥土湿润,新芽初露,晚风吹过旷野,带来远方河流的气息。

“你说……阿休哥能看到吗?”她忽然问。

“能。”他说,“好人死后不会消失,他们会变成风,吹过田野,拂过孩子的脸庞,提醒活着的人别忘了为什么而战。”

她点点头,靠在他肩上,不再言语。

夜幕降临,孩子们点亮灯笼,围坐在院子里讲故事。有人说赵将军曾一人斩杀百敌,有人说公主本是天女下凡。两个当事人听着,相视一笑。

多年后,这段往事被编成戏曲,在北方广为传唱。人们称那一段岁月为“银鹰纪”,说是有两个人,一个不愿称王,一个甘为叛臣,却共同写下了一段不属于帝王将相的历史。

而在休园碑林深处,新添了一块石碑,刻着赵立宽亲笔题写的两句话: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万民之天下。

和平非战胜所得,而是选择不战的结果。”**

每当春风拂过草原,梨花盛开如雪,总会有人指着那片树林说:

“看,那是他们一起种下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