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懂,你得和我说说,怎么保存比较好。”李世民根本就不敢大意。
这些东西能推动大唐盛世早日降临。
“行,这个没问题!”
萧然把保存法子和注意事项和李世民说了一下。
虽如今知晓新粮的多是李世民君臣与少数村民,但“高产新粮”的消息一旦泄露,便会成为各方势力觊觎的目标。
萧然仅是民间子弟,家中无严格的保密机制,往来村民、邻里孩童或随行人员的无意闲谈,都可能让消息传入地方豪强、甚至敌国探子耳中。
这些种子的价值远超金银。
对豪强而言,偷得种子便能抢先种植,垄断本地新粮收益。
对敌国而言,破坏或窃取种子,便能延缓大唐的民生发展,削弱其国力。
而萧然家无高墙深院,也无专人值守,若遇有心人深夜偷窃或明抢,仅凭他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护住这些“战略级”种子。
萧然虽懂保存方法,却缺乏官府级别的专业储存设施。
他家中的储存之地,大概率是普通农家的地窖或柴房。
地窖可能因雨季渗水导致潮湿,让土豆、红薯发霉腐烂。
柴房则可能因冬季寒冷、夏季燥热,破坏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反观官府粮仓,有专人调控温湿度,地窖经过加固防潮,还会定期检查种子状态,能最大程度避免“受潮、霉变、虫蛀”等问题。
而这些新粮种子数量本就希少,哪怕仅坏损一成,也会直接影响明年的试点种植规模,延缓大唐推广新粮的步伐。
萧然无官方安保力量加持,面对潜在的“强取豪夺”时毫无抵抗力。
一方面,可能遭遇地方恶势力的觊觎。
部分地方豪强若得知种子在萧然处,或许会以“借种”为名强抢,甚至威胁萧然的安全。
另一方面,可能面临敌国探子的破坏。
突厥、吐蕃等势力若知晓新粮对大唐的意义,大概率会派探子潜入,或偷走种子,或直接烧毁储存之地,以此打击大唐的民生根基。
而李世民身边有禁军护卫,官府储存点也有卫兵值守,安保级别远非萧然家可比,能有效抵御这些外力冲击。
这些隐患的核心,源于萧然的“民间身份”与“非专业储存环境”。
他虽与皇室亲近,却无匹配新粮重要性的“安全保障体系”。
这些种子承载的是大唐百姓的温饱、王朝的盛世根基。
一旦因上述隐患出现差池,损失的绝非几斤种子,而是大唐推动民生发展的“黄金时机”。
是以李世民即便不懂保存方法,也坚持要细问细节,实则早已在心中考量“是否该将种子转移至更安全的官府掌控之地”。
李世民得全部带走,没有给萧然留下。
之前来,李世民肯定要蹭饭的,这一次李世民没心思蹭饭。
就想早点带回去。
速度不快,生怕颠簸坏了土豆红薯。
这些东西都是心头肉。
房玄龄攥着早已写满字迹的册子,指腹反复摩挲着“土豆亩产四千五百斤”“红薯亩产六千斤”的字样。
声音因难掩的振奋微微发颤:“如今玉米秆可养战马,土豆能抵二十亩粟米,红薯甜糯还高产。”
“这哪里是地里长出来的粮?”
“分明是上天垂怜我大唐,赐下的祥瑞之兆啊!”
“有此三粮,百姓再无饥馑之苦,国库再无赈济之忧,贞观盛世的根基,今日才算真正扎稳了!”
“这是天祐陛下,更是天祐我万千大唐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