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唐怎么玩 > 第160章 房玄龄魏徵(第3页)

第160章 房玄龄魏徵(第3页)

“世伯,怎么有空溜达过来了!”萧然笑著说道。

“来看看,西红柿,等一下顺便摘点带回去,太贵了,还买不到!”李世民打趣道。

开玩笑是真的,摘萧然的西红柿也是真的。

房玄龄魏徵也问了萧然不少关於西红柿的事情。

能感觉到,萧然才是最懂的。

既然来了,蹭一顿饭肯定的。

等吃完,几人拿著篮子,准备去採摘西红柿了。

萧皇后,长孙皇后,张婕妤和杨妃也跟著。

这些事情不累,还挺有意思的。

房玄龄和魏徵擦了擦,想尝尝生吃西红柿。

李世民指了指辣椒,“药师,之前我说的辣椒就是这个,冬季长途跋涉有大用,你尝尝。”

李靖摘了应该在衣袖上擦了擦。

“有点辣,別吃太多。”李世民还提醒了一下。

李靖看著手里的东西,“这个吃完,確实燥热,夏天有点不好手,冬天是好东西。”

“烧一下,撒点盐,或者是炒一下,甚是美味”李世民边说,边採摘。

带回去让尚食局的人做。

现在皇宫里面也有炒菜这些。

李世民也带了辣椒种子回去种,但还不能吃。

只能摘萧然这里的。

“对了世伯,你家里是不是有?”萧然想到现在大唐其实是有的,但是没有大面积种植。

只是种在家里观赏,简直是暴殄天物。

“对,你喜欢改天给你带点。”

“那个种子秋天全部收起来,那边好东西,比西红柿有价值多。”

唐朝虽有,却未將其作为主流纺织原料大规模种植、製成衣被,反倒迟至宋朝才普及。

唐朝的“”並非后世普及的“一年生草”。

而是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西域传入的“吉贝”,多生长在南方温暖地区。

属多年生木本植物,耐寒性差,无法在唐朝核心统治区种植。

另一类是南方本土的“木树”,同样只適合湿热气候,且植株高大、採摘不便,难以像粮食作物那样成片推广。

彼时適合北方乾旱、寒冷气候的“草”尚未从印度中亚大规模传入。

的种植范围被死死限制在南方边缘地带,连中原都难见,更別提普及到全国。

其次是加工技术的缺失。

要製成衣物被褥,核心需“脱籽”“弹松纤维”“纺纱”三步。

唐朝虽有纺织技术,但针对的专用工具尚未出现。

没有“轧机”,脱籽全靠手工剥,效率极低。

没有“弹的弹弓”,无法將结块的纤维弹鬆散,纺出的纱线粗细不均、易断裂,远不如蚕丝的顺滑、麻布的坚韧。

甚至连適合纺纱的织机都未改良。

这样一来,加工成本极高,织出的布料又粗硬。

既不如丝绸舒適华贵,也不如麻布廉价耐穿,农民自然不愿投入人力物力去种植、加工。

更关键的是丝麻纺织的“垄断性优势”。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