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这些人的钱,心里不膈应。
“二娘,现在能采茶吧!”萧然问了一下。
“可以的,小郎君现在去吗?”张二丫很兴奋,“采什么样的?”
李丽质豫章公主和萧钰也想参与一下。
这种事情就是有意思。
又是一项大唐没有工艺即将问世。
“之前我以为小郎君的茶是品种不一样,才不需要放其他调味品去煮,直接冲泡就可以。”豫章公主说道。
“是制茶的工艺不一样。”萧然说道。
贞观时期的茶,既不是后世的“散茶”,也不是宋朝的“精致团茶”。
而是以粗制蒸青饼茶为主,核心特征可概括为“形为饼、质偏粗、味带涩”。
多为圆形或方形的“茶饼”,将茶叶加工后压制成饼状,大小不一,表面可能有简单模印,颜色呈暗绿色或墨绿色,质地较紧实。
便于长途运输,毕竟长安的茶多从南方蜀地、江南运来。
属于“蒸青绿茶”范畴,但工艺粗糙,茶饼中可能夹杂少量老叶、茶梗,甚至残留微量蒸制后的水汽味,远不如后世茶品纯净。
初唐制茶工艺粗糙,蒸青时间难把控,易蒸不透留青涩味。
茶饼中可能夹杂老叶、茶梗,会增加苦涩,且无“揉捻”工艺,茶汁释放不均,直接煮饮会有明显苦味。
加盐、姜、葱、枣可中和苦涩。
盐能提鲜压苦,姜能去寒解涩,枣能增加甜味,让口感更易接受。
初唐的茶尚未脱离“食物”属性,更像一种“茶羹”。
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就有“煮茶加茱萸、薄荷”的习惯,将茶与其他食材同煮,视作“养生饮品”。
贞观时期延续这一传统,不把茶当做“纯粹饮品”,而是“可果腹、可养生的羹汤类食物”,加调料是自然选择。
茶的主产区在南方,而长安的茶需经陆路或水路长途运输,少则数月,多则半年。
茶饼在运输中易受潮、沾染异味,加薄荷、陈皮、茱萸等气味浓郁的调料,可掩盖这些“陈味”,让茶的风味更统一。
李丽质满心欢喜,“也就是说以后大唐的茶可以不用加其他东西,能喝纯粹的茶了?”
“差不多,我们先去采摘点回来试试,我也没有做过,不知道行不行”
听到萧然这么说,张二丫去找栲栳来。
还是同样的配方,之前的煤炭,琉璃,印刷术,萧然也是这样说的。
李丽质和豫章公主知道,这一次也稳了。
听到萧然几人要出去,三个小丫头也想凑热闹。
反正是闲不住的。
小公主给了萧然半块胡麻饼。
几人跟着一起出了门。
萧然不太熟悉,张二丫带路。
路上遇到张锦禾和张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