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玉米土豆长大,兕子也是功不可没”,其实是在给小公主的行动赋与“长远意义”。
当这些粮食推广到天下,养活无数百姓时,“小公主参与过”这件事,会变成一份实实在在的“价值印记”。
即便未来有变数,这份与“千万人生计”绑定的价值,也像给她的生命加了一层“保护壳”,是萧然对抗“历史遗憾”的方式。
我不能靠神佛,那就靠让她做“有价值的事”,让这份价值护她平安。
在传统认知里,“功德”是对神佛的“供奉”,以求回报。
但在萧然的现代价值观里,“功德”是“对他人有好处的事”。
不是求神佛赐福,而是通过创造价值,让善意流动起来,最终反哺到珍视的人身上。
他觉得小公主“招人喜欢”,不该早逝,这份喜欢不是空的。
小公主照顾庄稼,是在为“养活更多人”出力气。
而这些粮食未来能让百姓吃饱、减少饥荒,百姓的安稳生活,又会让社会更平和,间接为小公主创造更安稳的成长环境。
这是一个闭环:小公主的善意→创造价值→惠及他人→反哺自身。
对萧然来说,这就是“攒功德”——不是向虚无的神佛祈祷,而是让小公主成为“善意链条”里的一环,用实际行动为自己“挣”来安稳的可能。
这种“功德观”无关宗教,只关“人对人的善意与责任”。
萧然在大唐是“异乡人”,没有血缘亲人,而小公主的亲近,是他在这个时代里少有的、不掺杂利益的温暖。
其他人多多少少都有目的性,三个小孩子是比较纯粹的。
他不信佛道,是因为他知道神佛给不了“确定的温暖”,但他信“自己能为这份温暖做些什么”。
他想给小公主祈福,本质是想守护这份羁绊。
他希望这个愿意跟他在泥地里打滚、认真听他讲“玉米能当饭吃”的小丫头,能一直笑着。
他希望自己能为这份笑容做点什么——而“让她参与种高产粮”,既是让她开心,也是让她的快乐有了“实际意义”。
对萧然而言,这比对着神佛磕头更实在,神佛不会回应,但我能让她的快乐变成“养活人的价值”,这份价值,就是最好的“祈福”。
小公主轻轻抚摸玉米苗,“快快长大鸭~”
在小公主眼里,这些玉米苗,和小黑是差不多的。
都超出了本身的意义,对小丫头来说,都是比较特殊的存在。
小孩子眼里,不管是小黑,还是其他小孩子,都是自己的小伙伴。
李丽质几人从萧然对待土豆玉米的态度里面看得出来,这肯定很重要。
萧然对煤炭,琉璃和印刷术的关心程度,远远不及这些粮食。
能让萧然如此的,肯定很重要。
孙思邈也背着药娄拿着小锄头来,在孙思邈眼里,很多其他人不在意的野草都是不错的药材。
对于萧然关注的土豆玉米这些东西,孙思邈也感兴趣。
之前没见过这些,吃过土豆红薯,觉得味道还是很不错的。
只是萧然一直没有说起产量。
看到孙思邈来,几人起身笑着打招呼。
孙思邈笑着点点头,看了看玉米说道:“玉米长的很快,应该很高吧!”
“和甘蔗差不多的”萧然知道几人不知道玉米,但是肯定知道甘蔗。
孙思邈蹲下看了看,“确实有点类似的”
“小郎君,类似甘蔗,这个是不是也是甜的?”李丽质突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