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累的,歇歇再说。
大过年的!
太极殿
李世民刚刚到太极殿,房玄龄,李靖,魏征,马周几人就来了。
四人齐齐躬身,声音沉稳:“臣等参见陛下,恭贺陛下岁首吉庆,贞观七年安康!”
李世民从龙椅上起身,抬手示意众人平身,嘴角带着几分岁首的温和:“诸位卿家免礼,快些赐座。今日是大年初一,不必拘于常礼,且坐下来说话。”
内侍奉上新煮的屠苏酒,房玄龄接过酒盏,先开口道:
“陛下,年前栲栳村送来的印刷本《论语》已分发下去,地方奏报说,百姓争相传阅,不少普通学子都能低价得书,这皆是陛下重视教化之功。”
李世民闻言浅笑,指尖摩挲着酒盏沿:“这功劳该归萧然和工坊众人的,朕不过是顺水推舟。”
“印刷术现在也差不多成熟了,这种事情朝廷要鼓励推广,让更多的人能读书”
李靖放下酒盏,起身躬身道:
“陛下,边军年前已收到朝廷送去的年货,漠北六州的守军传来消息,粮草充足,将士们皆愿守好国门,让陛下与百姓安稳过年。”
“臣已命人将新绘的边防图带来,待陛下有空,再呈请御览。”
“好好好”
李靖话音刚落,魏征便捧着简册起身,朝李世民躬身行礼,语气比寻常多了几分凝重,却依旧保持着臣子的恭敬:
“陛下,臣有一言,虽值岁首,却事关重大,不得不说。”
李世民见他神色严肃,便放下酒盏,颔首道:“魏卿但说无妨,朕听着。”
“臣听闻,陛下昨夜深夜离宫,仅带数人便前往栲栳村,直至今日才归。”
魏征抬眸,目光直视李世民,没有半分闪躲,“陛下,您是大唐的天子,是万民依赖的君父,您的安危,并非陛下一人之事,而是关乎朝堂稳定、天下安宁的大事啊!”
他顿了顿,声音又沉了几分:“古往今来,帝王出行,必有羽林卫护驾,仪仗随行,非是讲排场,而是为防不测。”
“深夜行路,本就多有隐患,陛下却未带足够护卫,仅凭数人便离宫远去——若途中真有意外,或是有歹人窥伺,一旦陛下有失,朝堂群龙无首,各州府恐生动荡,臣等纵是肝脑涂地,也难挽大唐根基啊!”
房玄龄、李靖几人闻言,也纷纷颔首——他们虽未直言,却也早有此顾虑,只是魏征素来敢于先言。
“陛下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陛下是否想过,您便是那‘舟’的舵手,舵手不稳,舟如何能行?”
魏征继续说道,语气里添了几分恳切,“臣并非要扫陛下岁首的兴致,也知陛下是念着公主们、念着栲栳村的印刷术,可陛下身为千金之躯,当以天下为重,先顾全自身安危,方能护得万民安康。”
“此次是万幸无虞,可若再有下次,臣等断不敢放任陛下如此行事!”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指尖轻轻敲击着扶手,脸上没有半分怒意,反倒渐渐露出沉思之色。
等魏征说完,他才缓缓开口,语气里带着几分歉疚:“魏卿所言极是,是朕考虑不周了。”
“朕知道,你们担忧的不是朕个人,是大唐的安稳。此次是朕错了,往后再出行,必遵礼制,带足护卫,绝不再因私念而轻忽自身安危——也让诸位卿家放心,让天下百姓放心。”
确实是自己不对,李世民也认。
昨天去之前,李世民就想到会是这样了。
这才是魏征。
殿内的气氛因这一番直谏,虽短暂凝重,却很快恢复了岁首的平和。
李世民的虚心纳谏,魏征的直言不讳,恰是贞观君臣相得的模样,也让太极殿内的屠苏酒香,多了几分对大唐安稳的笃定。
栲栳村的事情,让李世民心情不错。
认错也无所谓,反正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