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当今陛下和朝廷还需努力!”
李世民知道这是打趣自己,“你小子,这种事情朝廷也想,只是急不得,现在的大唐条件不允许这样。”
“所以我说陛下和朝廷还需努力。”
“你小子打住!”李世民看向学堂,“栲栳村有你,以后孩子去考科举也是没问题的。”
“有我没用啊!”萧然笑着说道:“不是五姓七望,怕是有点难哦!”
李世民听出萧然话里有话。
贞观时期的科举,虽为打破世家垄断开辟了新路,却与后世明清科举存在本质差异。
录取被世家裹挟,寒门难有出头日。
贞观科举虽设进士、明经等科,但应试者多为世家子弟——他们自幼习经史、通典故,又借家族人脉提前知悉考题、结交考官。
寒门子弟既无藏书可读,更无门路可通,即便偶有才华,也常因“家世寒微”被排挤。
如当时流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实则是寒门子弟耗尽半生也难与世家子弟争锋。
明清时期,虽仍有舞弊,但“唯才是举”的规则更明确,寒门通过苦读中举的比例远高于贞观。
贞观科举以经义、诗赋为主,录取者多擅长空谈义理,却鲜少懂农桑、律法、算学等实务。
这导致朝堂上“坐而论道者多,躬身实践者少”,与李世民“求贤务实”的诉求相悖。
而明清科举虽也重经义,却增设“策论”,要求考生针对时政提出见解,更贴近治国需求。
荐举余威仍在,科举尚未成为主流选官途径。
贞观时期,科举录取人数极少,官员选拔仍依赖“门荫”“荐举”——世家子弟凭父祖官阶即可入仕,科举更像世家子弟“镀金”的工具,而非寒门晋身的正途。
明清则将科举与仕途深度绑定,“非科举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彻底确立了科举的核心地位。
“看来你小子对科举,也有看法啊!”李世民来兴趣了。
“有看法也没用,现在大唐好像改变不了什么,说了也没意义啊!”
“现在科举本来也不是给普通人的机会。”
“初衷是给普通人的机会。”李世民反驳道。
“能考科举的,有几个是真正的普通人呢?”萧然反问李世民。
“现在能读书的,绝大部分不都是世家的人吗?”
“普通人,给机会也把握不住。”
“普通人想读书太难了!”
“得让更多娃能摸到书本,别让读书成了世家子弟的专属,可眼下百姓刚够吃穿,官府粮仓也不宽裕,哪来的钱盖学堂、请先生?这不是不想,是没力气做。”
“考的东西得实在些,别净围着经义诗赋打转,多问问农桑、律法、河工这些真能安邦的事,可世家子弟从小练的就是这些‘虚文’,真要改,朝堂上那些世家门生能答应?这不是理不通,是盘根错节的东西动不得。”
“得让考试干净到底,别论家世、看门路,只凭文章定高低,可现在官场讲究‘门生故吏’,你想断了这些弯弯绕,得有铁打的规矩和硬气的人来守,眼下……哪有这么容易?”
这些萧然知道的,李世民也能想到,只是没办法。
大唐现在就是如此,不是李世民能改变的。
李世民想听听萧然的想发,也没有报太大的期望。
“这些想法听着好,可架不住大唐现在就这光景——百姓肚子刚填饱,世家架子还没松,真要硬推,怕不是改了科举,先乱了民心。不是不想改,是这世道的秤,还没到能称出这些公平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