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唐县旅游攻略 > 第90章 孙思邈分析红薯(第3页)

第90章 孙思邈分析红薯(第3页)

第一次吃到,觉得很甜很好吃。

“老爷子,你觉得如何?”萧然想知道孙思邈会说什么。

这可是药王啊!

孙思邈轻轻咬了一口,再次品尝起来,“味甘而润,入口无丝毫燥性,显是性平之物。”

先从性味入手,这是中医辨物的根基。

“甘味入脾,脾主运化,像这般软糯易化的,最是养脾胃,寻常百姓家,多有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的,若能常食这个,怕是比吃些补药还稳妥。”

这一手震惊萧然李丽质几人。

虽然不太懂,但是觉得很厉害。

李丽质豫章公主张锦禾几人都看向萧然,以为萧然知道。

其实萧然是真不知道这些。

孙思邈应该不是胡说,这才是神人!

“我不懂这些。”萧然说实话。

孙思邈在案桌前坐下,拿起毛笔写下,‘红薯甘平归脾,补虚损,健脾胃,可作食疗之要’

萧然也看了孙思邈的记录,还对红薯的外形这些作了简单描述。

孙思邈的贡献,应该是超过很多帝王的!

帝王的功绩多在疆域、制度、钱粮——或开疆拓土,或整顿吏治,或富国强兵,这些固然重要,却常伴随征伐、徭役,惠及的是“王朝”的稳固。

可孙思邈不同,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让人活得更久、更少痛苦。

他留下的《千金要方》,开篇便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把每个普通人的生命都看得比黄金重。

里头记的不仅是药方,还有产妇如何接生、小儿如何喂养、瘟疫如何预防,甚至连“不要随地吐痰”“饭前要洗手”这些最朴素的卫生习惯都写进去。

这些东西,对帝王来说或许是“细枝末节”,可对寻常百姓,却是能救命的根本。

多少帝王的功业,随着王朝覆灭便成了史书上的铅字,可孙思邈的方子,却能穿越千年,直到今天还在护佑人。

“老爷子,真厉害!”萧然由衷说道。

孙思邈拿起红薯又吃了一口,“得感谢小郎君,要不然不知道还有此物,小郎君可知这个如何种植?”

“知道一些的!”

萧然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孙思邈。

“这种种植方式倒是特别。”孙思邈一边说,一边奋笔疾书。

李丽质豫章公主几人也听到了,现在才明白萧然为什么早早的就种下去。

“小郎君可知亩产如何?”

“老爷子,这个没办法说,应该是比现在的粟米强的,具体怎么样,我也不知道。”确实是不知道,萧然也想留点悬念。

孙思邈点点头。

萧然又补充道:“不能吃太多,容易腹胀!”

孙思邈闻言停下笔,抬眼看向萧然,眼中非但没有丝毫诧异,反倒添了几分赞许:“小郎君这话倒是提醒了老头子。”

他捻着胡须沉吟片刻,指尖在刚写就的“健脾胃”三字旁顿了顿,道:“是了,万物皆有其度,纵是良药,过则为害,何况食材。”

说着,提笔在先前的记录后添写道:“其性黏糯,虽易化,然过量则碍脾胃运化,积滞于中,遂生腹胀。故食之当有节,常人每餐不过二三者为宜,脾虚运化乏力者,更需慎之。”

写完放下笔,孙思邈向萧然解释道:“方才说它‘健脾胃’,是言其甘平之性、软糯之质,能补脾胃之虚,助运化之功,这是其本。”

“但脾胃如磨,磨中谷物适量则易碾,过量则滞涩——红薯虽好,终究是有形之物,吃多了,脾胃一时消受不住,自然会胀。”

萧然心里不禁想问:到底谁是穿越者?

自己对红薯的了解,不如第一次吃红薯的孙思邈。

李丽质和豫章公主在旁边听的很认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