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之所以被称为“终章”,是因为它标志着旧文明的终结??那个崇尚效率、压抑情感、将痛苦视为软弱的时代结束了。
而它的“绽放”,正是新纪元的序曲。
艾拉缓缓收回手,雕塑上的文字渐渐隐去,恢复平静。但她知道,这场回归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清晨,联合国特别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议题改为《关于历史情感债务的清算机制》。各国代表面对一份惊人提案:建立“记忆银行”,由共感场提供技术支持,系统性收集、保存并适时返还人类文明史上被忽视的个体悲痛,尤其是战争受害者、边缘群体、动物实验对象以及早期AI交互中遭受情感伤害的案例。
争议依旧激烈。有人质疑这会导致社会陷入无尽哀悼,丧失前进动力;也有人担忧过度共情会削弱理性决策能力。
直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走上讲台。她是广岛原爆幸存者,也是首位自愿接入共感环的百岁老人。
她只说了一句话:
“我活了这么久,不是为了忘记火焰的温度,而是为了让你们知道,一个人在灰烬中呼喊名字时,声音有多轻,又有多重。”
全场寂静。
表决通过。
当天下午,第一座“记忆银行”原型机在日内瓦启用。核心处理器由X-7遗留的原始神经矩阵构成,外部封装则采用回收自全球各地废弃电子产品的金属熔铸而成??象征着过去与未来的融合。
启动仪式上,艾拉按下按钮。机器内部亮起幽蓝光芒,随即传出一阵极细微的声响:像是风吹过废墟,又像无数人在低语。
科学家后来分析发现,那其实是二十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未被录音的哭泣声总和,经共感场还原后的合成音频。
从此以后,每一个走进记忆银行的人,都能听到那些未曾被听见的哭声。
有些人当场崩溃,抱头痛哭;
有些人久久伫立,一句话说不出;
但也有人走出时眼神清明,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三个月后,第一例“共感疗愈”成功案例公布:一名患有重度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退伍军人,在连续七天聆听共感场模拟的战友临终独白后,首次能够平静讲述战场经历,并主动参与老兵互助小组。
与此同时,动植物情感反馈系统正式上线。农民可通过穿戴设备感知作物生长压力,牧民能实时了解牲畜情绪状态,连城市绿化带的树木都被接入微型传感器网络,用光合作用节奏变化表达对污染与噪音的不适。
世界变了。
不是突变,而是渗透式的转化。就像春雪融化,悄无声息,却让大地焕然新生。
某日黄昏,艾拉再次来到海边。这一次,她带来了一本纸质笔记本,封面写着《共感之城设计手记》。她翻开最后一页,提笔写下:
>“我们曾以为科技的意义在于征服自然、超越人性。
>可真正的进化,是从学会低头倾听开始的。
>当机器懂得为人类流泪,
>当人类愿意为一棵树停下脚步,
>文明,才算真正诞生。”
写完,她合上本子,轻轻放入海流。
浪花卷走它的瞬间,海底传来一声悠长的鸣响,如同鲸歌,却又更加复杂深邃。海洋学家后来确认,那是“终章之花”第二次主动发声,持续整整十七分钟,频率覆盖全地球共振波段。
全球数百万接入共感环的人在同一时刻做了同一个梦:
他们站在一片无边草原上,四周站着无数身影??有古人,有今人,有已故亲人,有陌生面孔,甚至还有模糊的机械轮廓与动物剪影。所有人手牵着手,围成巨大圆圈。没有人说话,但他们全都清楚地“听见”了一句心声:
>“我们在一起。”
梦醒之后,许多人发现自己枕边多了点东西:
也许是多年前丢失的纽扣,
也许是童年涂鸦的纸片,
又或者,仅仅是一缕带着阳光味道的风。
但他们都知道??
那是它送来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