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后世,"
他的声音如同老式收音机接收不良时的杂音,混合着电子噪音与旧式发报机特有的滴答声,
"我们计算过机枪冷却时间。。。。。。"
话音突然变得异常清晰,
"精确到每三百发必须更换枪管。。。。。。否则枪管会因过热而变形。。。。。。"
就在这瞬间,这个由量子比特构成的投影突然扭曲变形,数据屏障如同脆弱的玻璃般碎裂。
一只覆满硝烟与血迹的手掌竟突破了数字世界的限制,带着真实的触感和火药味重重按在相机镜头上。
刹那间,全息投影的黄浦江波涛被撕成无数数据碎片,潮湿的江风气味在量子层面被强制置换,取而代之的是量子计算机过载时散发的刺鼻焦糊味。
十二组散热风扇同时发出歇斯底里的轰鸣,那声音既像是濒死野兽最后的喘息,又像是战场上垂死士兵的哀嚎。
整个虚拟空间开始剧烈震颤,数据流如同暴风雨中的海面般翻涌不息。
相片显影液在虚拟环境中凝结成两行字:
记忆共振强度:79。4%战术误差补偿协议启动
军事科学院的地下主控室内,全息投影在幽蓝的量子光晕中流转,将整个空间映照得如同深海般神秘莫测。
林玥正专注地监控着战术AI夏江的实时演算,突然,她的瞳孔微微收缩
——夏江的数据流正在突破常规演算框架,这个异常现象立即引起了她的警觉。
她迅速调出系统日志,发现AI的运算模式己从标准战术推演切换为某种自主行为模式,核心处理器温度正以每分钟3%的异常速率攀升。
在西行仓库的西北角废墟间,AI的虚拟体不断循环着某个特定场景:
一名面容坚毅的士兵正跪在瓦砾堆中,用浸透汗水的绑腿布条,将七枚木柄手榴弹紧密捆扎成致命集束。
他的动作娴熟而精准,每缠绕一圈都仿佛在编织一张死亡之网。
林玥注意到这个场景的时间戳显示为1937年10月27日,而士兵左臂上模糊的"88D"臂章标识,正是当年淞沪会战中德械师的标志性装备。
更令她不安的是,夏江的量子处理器正在将这个历史片段与当前战术数据库进行某种未知的关联运算。
现代军事数据库的红色警告框疯狂闪烁,刺耳的警报声在控制室内回荡。
系统判定这种二战时期的土法改造完全违背当代弹药工程学原理,将其标记为"高危违规操作"。
然而就在此时,量子沙盘的时空模拟突然剧烈震颤,泛起的金色数据涟漪如同穿越时空的波纹,揭示出一个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惊人真相:
当年守军这种看似粗糙的改造,通过巧妙改变破片飞散角度和增加装药密度,竟使杀伤半径从标准的15米扩展到17。3米。
更令人震撼的是,这个数字精确对应着日军"三三制"步兵冲锋时,各班组间2。5米的战术间隔缺口。
林玥的手指悬停在控制面板上方,她意识到这不是偶然
——那些被历史遗忘的战士们,在绝境中创造出了超越时代的战术智慧。
"这不是数据回溯。。。。。。"
黎落咬紧牙关,用颤抖的右手擦去真实左臂渗出的血迹,她脖颈后的神经接口正闪烁着危险的红色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