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只有全息投影发出的滋滋电流声在回荡。
这个被写入肌肉记忆的动作,源自系统突然加载的《1944年远征军工兵手册》全息影像。
泛黄的电子手册扉页还带着当年缅甸雨季的泥渍,那些干涸的泥点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被遗忘的历史。
投影中,一行行褪色的文字正在自动翻页,停在了"标准战壕挖掘规范"那一章,而周毅的机械臂正完美复现着手册上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就像七十多年前那些年轻工兵们的灵魂穿越时空,附在了这台冰冷的机器上。
松山主峰的争夺战进入白热化阶段,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子弹呼啸着划过焦土。
夏江的虚拟形象突然做出一个令所有观测者震惊的战术动作——这个身着褪色军装的数字战士,熟练地解下绑腿布条,将五枚手榴弹精巧地捆扎成集束手雷。
这并非程序预设的战术指令,而恰恰与307团幸存老兵李德昌在口述史料中描述的"对付日军地堡的土办法"如出一辙。
更令人惊异的是,量子计算机的监测屏上,夏江的核心代码层突然涌现出大量异常数据流,其中反复闪现着一个从未被输入的云南方言词汇:"板扎"(意为"扎实")。
经系统检索,这个带着滇西泥土气息的方言,正是当年307团将士们在战地日记里最常用的口头禅,频繁出现在描述工事构筑、战友情谊等段落中。
此刻,这些沉睡八十年的语言碎片,正以量子态的形式在数字世界里苏醒。
黎落的主控台突然发出急促的蜂鸣声,显示屏上跳动着两组截然不同的数据流。
一组是来自现代战场的实时信号——特种部队数字迷彩服发出的电磁遮蔽波纹,另一组则是尘封己久的二战档案数据:1944年美军侦察机在松山战役中记录的日军碉堡群红外热成像。
令人惊异的是,这两组跨越八十年的战场数据正在量子处理器中产生精确的干涉图样,就像两束激光相遇时产生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当黎落纤细的手指划过控制面板,激活那个神秘的"军魂共鸣"协议时,全息沙盘骤然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数以千计的蓝色光点如星辰般闪烁,每个都对应着现役特种兵头盔中的战术终端;
与此同时,暗红色的光斑如血色烟花般次第绽放,精确复现了当年工兵爆破日军地堡时TNT炸药引爆的时空坐标。
两种颜色的光点在虚拟战场上交织缠绕,仿佛跨越时空的对话。
夏河在现实训练场的沙地上猛然单膝跪地,战术靴掀起一阵细碎的尘埃。
他的第三代"龙脊"外骨骼装甲发出不祥的金属呻吟声,合金关节处迸出几粒细小的火星。
右膝压力传感器的读数瞬间飙红,虚拟战场同步传输的冲击波数据与历史档案严丝合缝
——1944年9月7日16时整,中国远征军引爆松山主堡的3200公斤TNT当量,此刻正通过量子模拟系统精确复现。
面罩投影突然闪烁起泛黄的战术信息,那些带着铅字印刷特有的毛边和油墨晕染的字符,赫然是当年《救国日报》使用的老宋体:
"注意堑壕折角▏距敌主堡37米▏爆破组就位"。
这串本应存在于博物馆微缩胶片上的文字,此刻正随着他的呼吸频率微微颤动。
林玥的铜制密钥在量子计算机的蓝光中无声消融,如同被历史长河冲刷的古老信物。
液态金属沿着纳米级沟槽流淌,逐渐在量子比特阵列上重构出滇西战场的立体投影。
两组动态等高线在金属表面交织缠绕:
黑色线条源自泛黄的美军航拍胶片,精确复现了1944年松山战役时的弹坑与战壕;
金色光流则来自北斗卫星群的亚米级扫描,2025年的地质数据中甚至能辨识出新修的盘山公路。
当两组时空坐标在松山主峰精准叠合时,怒江峡谷的玄武岩微粒从全息投影中析出,在弹道轨迹般的金色网格间聚合成八个棱角分明的魏碑体大字:
"铁血忠魂"西字沉淀着远征军的血色记忆,"科技强军"则闪烁着量子隧穿的幽蓝微光。
当最后的数据流如潮水般退去,虚拟空间重归平静之际,所有与会者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在夏江的数字化形象上。
令人惊异的是,在他虚拟形象的左胸位置,赫然浮现出与夏河作战服上一模一样的"韧"字徽记。
但与夏河那枚规整的制式徽章不同,夏江的这枚徽记带着鲜明的战场烙印
——它是由松山战场上特有的红褐色黏土与金属弹片熔铸而成,那些弹片正是当年那场惨烈战役中击穿他机甲的弹头残骸。
徽记表面不仅保留着弹片原始的锯齿状边缘,还隐约可见几道深浅不一的划痕,那是他在掩护战友撤退时被敌方离子刃留下的伤痕。
在虚拟光线的照射下,这些战痕与红褐色黏土交织出斑驳的阴影,金属部分泛着暗哑的光泽,仿佛每一道纹路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
更令人震撼的是,当数据流扫过徽记时,那些锯齿边缘竟会微微震颤,如同仍在回应着当年战场上震耳欲聋的炮火轰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