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谋赵志成的战术平板突然闪烁起诡异的蓝光,屏幕上自动加载出一份标注着"民国二十七年太原会战绝密"的密码本。
更令他毛骨悚然的是,自己正在记录的钢笔竟像被某种力量牵引,笔尖在纸上划出的简体字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蜕变为繁体,墨迹中甚至渗出些许暗红。
"黎总,我的神经接口。。。"
这位28岁的密码专家声音发颤,他太阳穴处的生物芯片接口正泛着不正常的紫光。
话音未落,监控系统突然发出刺耳警报
——他的瞳孔在红外成像中呈现出教科书上记载的"双环虹膜",量子扫描仪疯狂运转,比对结果显示:
该特征与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失踪的八路军电讯员林墨的虹膜数据吻合度达39%,而这个本该湮灭在历史中的数值此刻仍在持续攀升。
新的虚拟人物在沙盘边缘如全息投影般逐渐凝实,他们的数字档案在空气中闪烁着微光:
程铁山:58岁,军事历史学家,专攻抗战时期华东战场研究。
他的右腿假肢内置了军用级北斗定位模块,这个精密装置每天都会自动接收来自1938年台儿庄战役的时空坐标数据。
当全息投影系统启动时,那些泛黄的历史坐标会在研究室里重构出硝烟弥漫的战场实景
——破碎的城墙、燃烧的坦克、冲锋的士兵都纤毫毕现。
这时程教授总会突然怔住,浓重的南京口音不自觉地转变成地道的山东枣庄方言,连语气词都带着运河沿岸特有的腔调,仿佛他的声带也被时空扭曲回了那个血与火交织的春天。
实验室的同事们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这位跛足的老学者佝偻在闪烁的全息沙盘前,布满弹片伤痕的双手像被某种力量牵引般,在虚拟地形图上反复描摹着当年敢死队的进攻路线,有时甚至会无意识地喊出早己牺牲的营长名字。
他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的台儿庄泥土标本,总在系统运行时产生微弱的共振。
白杨:32岁,量子物理博士。
她的发梢总带着实验室特有的低温液氮气息,那是她长期泡在超导实验室的印记;
白色实验服口袋里永远揣着半块凝结着霜花的干冰,像某种古怪的护身符,在盛夏也会让靠近她的人不自觉地打个寒颤。
这位沉迷于量子纠缠理论的科学家,办公室墙上贴满了薛定谔方程的手写推导过程,电脑屏保是实时更新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数据流。
但最令人意外的是,每当她翻阅那些泛黄的抗战档案时,纤长的手指会不自觉地敲击桌面打拍子,嘴里哼着《黄河大合唱》的旋律
——她甚至能推算出每个音符对应的精确波长频率,仿佛那些抗战烽火中的音符与她研究的量子态一样,都是可以量化的波函数。
实验室的同事们常说,当白博士对着历史档案哼歌时,她镜片后的眼睛会同时倒映着粒子对撞机的轨迹和太行山上的烽火台。
周锐:41岁,特种作战教官。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兵左手小指在十年前的一次秘密行动中负伤截肢,如今安装的第三代神经传感器不仅能精准复现八路军刺杀术的肌肉记忆数据,还能通过量子计算模拟出128种战术变式。
当他演示战术动作时,全息沙盘上的虚拟士兵会以0。01秒的延迟同步做出完全一致的格杀动作,其精准程度让新兵们叹为观止。
他右眼植入的战术分析仪不断闪烁着暗红色光芒,这种特殊的光谱频率既能保护夜间视力,又让人不禁想起当年战壕里那些在炮火间隙仍倔强燃烧的烟头
——就像他从未熄灭的战斗意志。
夏河在朱日和训练场的意识同步突然出现诡异波动,仿佛时空错位般的数据流正侵蚀着他的认知系统。
他的战术头盔HUD界面上,原本精准的现代狙击步枪弹道解算公式正被一组泛黄数据粗暴覆盖
——那是1937年太原兵工厂生产的汉阳造步枪特有的膛线缠距参数,这些本应沉睡在历史档案中的数字此刻却在光学投影中闪烁跳动。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当他按照现代特种作战标准执行侧滚战术动作时,地面震波传感器捕捉到的频率图谱竟呈现出完美的历史镜像:
那组带有独特间隔的震动波形,与档案馆记载的1937年10月19日八路军129师769团夜袭阳明堡机场时,战士们穿着布鞋疾行产生的震动频谱完全吻合,连脚步间距的细微特征都分毫不差。
"启动神经共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