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刘备三让徐州的故事简介 > 第42章 陈登其人(第2页)

第42章 陈登其人(第2页)

“观其任典农校尉以来,能辨土宜,兴修水利,凿渠灌田,使徐州秔稻丰积。确实是一位颇有才干的俊彦!”

言辞间,对陈登很是推崇。

张昀默默点了点头。

此时的陈元龙尚在典农校尉任上,忙着凿渠溉田、劝课农桑。还没有机会展露出太多的谋略,更别说施展军略了。

但仅凭其主掌农政、兴修水利、富积仓廪的治理之功,已足够令人惊叹!

而观史册评述,陈登其人,既有定乱之谋又有安民之能,可谓是文武足备,胆志超群。其战略眼光之深远,战术执行之果决,皆属当世一流!

可以说是一位除了“寿命短”之外,基本没有缺陷的六边形选手。

不过和他的经世之才相对应的,还有其立场的飘忽不定。

陶谦病重时迎刘备,刘备兵败后投吕布,见吕布无谋又暗通曹操……

看他这一连串的操作,基本上就是个标准的“墙头草”。

不过他每投靠一个新老板,都能很快消除隔阂,被引为心腹知己。这也体现了他极强的个人能力和魅力。

在这个方面,倒是和自家的主公有点像……

总之,后世很多人因为陈登这些经历,把他描述为一个“纯粹的地方主义者”,谁能入主徐州他就帮谁做事。

但在张昀看来,这个观点有失偏颇。

其一,陈登身为徐州本土世族的中流砥柱,其首要之责,便是周旋于各方强权之间,力保乡梓不受战火荼毒!

无论谁主政徐州,他都在其位谋其政,维护乡土百姓,这也算不得摇摆。

像程昱那样,为了军粮带人把家乡父老做成肉干,专挑自己家乡霍霍的终究是少数。

其二,张昀认为陈登先对刘备、后对曹操的效忠,应该都是出于真心。

最初力主迎刘备入徐州,乃是因彼时汉室蒙尘,而刘备千里驰援的义举,和其后的种种表现,展现了自身的“仁德”,以及匡扶乱世、庇护苍生的明主潜质。

后来在吕布手下却暗通曹操,则是因为那时的曹操已奉天子于许都,承接朝廷号令,代表汉室正统!追随“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曹操,本就是顺大义而行。

尊奉朝廷的诏令怎么能说是背主呢?

唯独对吕布,陈登自始至终谈不上效忠,可这其实也没问题。

吕布入主徐州,靠的是武力强夺,既无州牧相邀的名正,也无朝廷任命的言顺,乃是不仁不义之举。

陈登背后捅刀子捅的那叫“正义执行”!

归根结底,只能说建安初年(196-199年,“衣带诏”事件爆发之前),占据朝廷大义名分,“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曹老板,确实是强的离谱,可谓神挡杀神。

很多时候都是兵锋所指,对面就纳头便拜了,比如宛城的张绣……

当然,一炮害三贤的事儿已经提过好几次了,大家知道就行了。

但其实不止是张绣,刘备、陈登、孙策都是听从“朝廷”的诏令行事。

若非如此,单凭实力,他袁公路再是“冢中枯骨”,也不至于败亡得那么快。

“大义”这玩意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在每个人心中的那杆秤上挂着呢。

这也是袁绍迅速跟曹操决裂的原因。

大家都是姓袁的,眼见本家兄弟崩溃得那么快,他袁本初怎么可能不惊醒?

再放任他曹阿瞒借助朝廷名义,这么顺风顺水发展下去,两边的攻守之势就要异形了。

到那时候,就不是在小弟的客厅里打“官渡之战”,而是要在自己家门口打“邺城保卫战”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