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第十年by > 山河入画思念成信(第1页)

山河入画思念成信(第1页)

飞机穿越云层,将熟悉的城市轮廓远远抛在身后。当苏念拖着行李,踏出昆明长水机场,一股混合着植物清香和干燥阳光气息的热浪扑面而来时,她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已身在千里之外的西南边陲。转乘大巴,沿途风景从现代都市逐渐变为绵延的丘陵和点缀其间的白色民居,她的心也随着车窗外的景致,一点点变得开阔而轻盈。

抵达鹤庆驻地时,已是傍晚。驻地设在一个保留着原始风貌的白族古村落里,青石板路蜿蜒向上,古老的扎染布幡在微风中飘荡,远处是层叠的苍山,在夕阳下染成温暖的橘红色。她的房间在一栋老宅的二楼,推开木窗,就能看到院子里那棵巨大的、据说有百年树龄的榕树,以及更远处,在暮色中泛起粼粼波光的湿地湖泊。

这里的一切都与城市截然不同。时间仿佛被拉长了,节奏缓慢得让人心静。没有甲方的催促,没有地铁的轰鸣,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村民用方言交谈的模糊声响,以及偶尔传来的、不知名鸟儿的啼鸣。

最初的几天,苏念有些无所适从。她架起画板,对着窗外如画的风景,却感觉手中的画笔有些滞涩。那些在城市里信手拈来的线条和构图,在这里似乎失去了魔力。她画的山水,徒有其形,却缺乏那种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深沉的生命力。

她有些焦躁,甚至开始怀疑自己选择的正确性。

直到一天清晨,她被一阵清脆的锤打声唤醒。推开窗,看到隔壁院落里,一位白发苍苍的白族老奶奶正坐在门槛上,用古老的木梭和丝线,一丝不苟地编织着一条繁复的扎染桌布。阳光透过榕树的缝隙,洒在她布满皱纹却异常平静的脸上,和她手中那仿佛拥有生命的丝线上。

苏念看得入了神。她拿起速写本,没有刻意构图,只是本能地记录下这一刻——老人专注的侧影,跳跃的光斑,缠绕的丝线,以及那种沉浸在古老手艺中的、近乎禅定的安宁。

笔尖流淌出的线条,不再追求城市的锐利和技巧,反而变得朴素、生动,带着一种拙朴的力道。她忽然明白了林墨曾说过的“在地性”——不是浮光掠影地描绘风景,而是沉下心来,感受这片土地的气息,理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脉搏。

从那天起,她放下了“必须要画出惊世之作”的包袱。她跟着驻地组织的活动,去参观当地的造纸作坊,看工匠如何用古法将树皮变成柔韧的纸张;她去赶集,看穿着民族服饰的妇女如何挑选五彩的丝线;她甚至尝试跟着村民学习简单的扎染技巧,任由靛蓝的染料在自己手中晕染出不可预测的图案。

她的速写本变得丰富多彩。上面有造纸老人青筋毕露的手,有集市上孩童纯真的笑脸,有扎染过程中偶然得到的、如同星空般的纹理,也有深夜独自一人时,对着窗外巨大月亮画下的、带着思念的朦胧线条。

她开始尝试将这些感受融入更大的画作。她不再仅仅使用带来的现成颜料,而是尝试用当地的泥土、矿石粉末混合亚麻油,调制出独属于这片土地的、沉稳而富有颗粒感的色彩。她在画布上涂抹着苍山的青、湿地的绿、扎染的蓝,以及阳光的金,笔触大胆而自由,不再拘泥于形似,更追求神韵和情感的宣泄。

她画了一幅《织》,主角是那位白族老奶奶,但背景是流动的、如同经纬交织般的色块,仿佛将时间、记忆和手艺都织了进去。

每天晚上,她都会雷打不动地给林墨发一条信息。有时是一张速写照片,配上一两句简单的说明:「今天看到的造纸老人,他的手像老树的根。」有时是几句随感:「这里的星星好低,好像一伸手就能碰到。想你。」偶尔,也会在遇到创作瓶颈时,发去一个哭丧着脸的表情。

林墨的回复总是很及时,但大多简洁。

看到速写,她会回:「线条很有力量。」

看到星空,她会回:「嗯。」

看到哭脸,她会回:「不急。」

偶尔,她也会主动发来信息。一张“法槌”揣着手、一脸严肃看着窗外(配文:它大概在思考哲学)的照片;或者一张她深夜书房灯光的照片(配文:还在看案卷);甚至有一次,是一张她站在某美术馆门口的模糊侧影(配文:路过,看到有新的展览)。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跨越千山万水,成了连接两个世界的细线。苏念通过这些只言片语,拼凑着林墨在她离开后的生活,感受着那份沉默却持续的牵挂。她不再觉得孤独,因为她知道,在另一个时空里,有一个人,正与她各自努力,也彼此惦念。

一天,苏念完成了那幅《织》。她退后几步,看着画板上那片沉静而充满内在力量的蓝色,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这种满足,不同于项目通过时的狂喜,而是一种深沉的、源于内心与土地连接的踏实。

她拍下画作,发给了林墨。这一次,她没有附加任何文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