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第十年讲的是什么 > 归途与序章(第1页)

归途与序章(第1页)

展览结束后的几天,像一场喧嚣过后缓慢平息的潮水。苏念的生活节奏却没有立刻慢下来。那场名为“痕迹与光芒”的个展,在她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在她身处的这座城市小小的文艺圈子里,漾开了一圈不大不小的涟漪。

最初是几家本地艺术自媒体的报道,用词不算热烈,但都肯定了她在“在地性”表达上的探索和作品中所蕴含的沉静力量。接着,开始有私人收藏家通过书店联系她,询问《织》和《痕迹》系列中几幅作品的价格。甚至,一家颇具声望的公共美术馆的策展人也发来了邮件,表示对她的创作脉络很感兴趣,邀请她参加一个关于“青年艺术家本土实践”的论坛。

这些反馈,像一颗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让苏念的心湖久久无法平静。她捧着手机,反复阅读那些邮件和评论,时而兴奋,时而恍惚。梦想照进现实的光芒,比她想象的更加刺眼,也更加……真实。

林墨将她的反应看在眼里,没有过多的干涉,只是在苏念又一次因为某个收藏家的询价而紧张地征求她意见时,放下手中的案卷,平静地问:“你在担心什么?”

苏念咬着嘴唇,眉头微蹙:“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定价。定高了,怕显得狂妄;定低了,又觉得对不起自己那些熬过的夜和走过的路。而且,卖掉它们……好像有点舍不得。”那些画,不仅仅是作品,更是她一段生命的浓缩,是她在迷茫与挣扎中亲手挖掘出的宝藏。

林墨走到她身边,拿起那张记录着询价信息的便签纸,看了看,又放下。“苏念,”她的声音一如既往的稳定,“价值,首先由创造者自己认定。你的时间,你的才华,你的情感投入,这些都是成本。市场会给出它的价格,但你不必被它定义。”她顿了顿,看向苏念的眼睛,“至于舍不得……很正常。但作品被收藏,意味着它找到了懂得欣赏它的归宿,会继续在另一个空间里发光。这本身,也是一种延续。”

她的话像一把梳子,轻轻理顺了苏念心中纷乱的毛线团。苏念深吸一口气,眼神逐渐坚定:“我明白了。”

她开始学着以更专业的态度来处理这些“后展览”事宜。她参考了同类艺术家的市场价格,结合自己作为新人的定位,给出了一个合理且自信的报价。她认真回复策展人的邮件,准备论坛的发言稿,将自己从云南到此次个展的思考与实践,梳理成清晰的脉络。

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自己不再仅仅是那个埋头创作的画家,她开始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从业者”。这个过程充满挑战,却也让她看到了自身更多的可能性。

生活似乎步入了一个新的、更加开阔的轨道。白天,苏念在画室里创作新的作品,或者处理展览带来的后续事务;晚上,她和林墨一起吃饭,分享一天的见闻,或者各自安静地看书、工作。她们之间,形成了一种成熟的、舒适的相处模式。既有各自独立的空间与追求,又有紧密交织的情感与生活。

一个周五的晚上,林墨比平时回来得稍晚一些。她手里拿着一个长长的、用牛皮纸仔细包裹的筒状物。

“给你的。”她将东西递给正在沙发上翻看艺术杂志的苏念,语气平常,眼神里却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期待。

苏念疑惑地接过来,入手沉甸甸的。她小心地拆开牛皮纸,里面是一个结实的硬纸画筒。她打开盖子,从里面缓缓抽出一卷画布。

当她将画布完全展开在客厅光滑的地板上时,她愣住了,呼吸在瞬间停滞。

是那幅《归途》。

画面上,是云南驻地那条熟悉的、蜿蜒向上的青石板路,路两旁是古朴的白族民居,远处是苍山模糊而温柔的轮廓,路的尽头,隐没在晨光和雾霭之中。整幅画笼罩在一种宁静而充满希望的暖灰色调里,笔触细腻,情感充沛——这是她离开云南前完成的最后一幅作品,也是她认为自己那段“山河之旅”最圆满的句点。

她记得这幅画当时被一位很喜欢它的驻场艺术顾问收藏了。怎么会……

她猛地抬起头,看向林墨,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和询问。

林墨在她身边蹲下,目光落在画作上,语气平静地解释:“展览结束后,我联系了那位顾问,买下了它。”

苏念的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猛地撞了一下,又酸又胀,几乎说不出话来。“为……为什么?”她的声音带着颤抖。

林墨的指尖轻轻拂过画布上那条通往远方的石板路,动作轻柔。“因为,”她抬起眼,看向苏念,目光深邃而温柔,“这是你的‘归途’。”

她顿了顿,声音低沉而清晰,每一个字都重重敲在苏念的心上:“也是我的。”

苏念的眼泪瞬间决堤。她明白了。这幅画,记录的不仅仅是她离开云南的归途,更是她们两人,在经历了漫长的分离、挣扎、成长与和解之后,最终走向彼此的归途。这条路,崎岖蜿蜒,布满了泪水和伤痕,却也充满了星光与希望,最终通向了这个她们共同拥有的、名为“家”的终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