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学会了独立,也学会了如何恰当地寻求帮助与依赖。
林墨看着她眼中那份自信与清醒,心中微动。她欣赏这样的苏念,不再是那个需要她全方位庇护的女孩,而是一个拥有明确目标、清楚自身边界、并能与之并肩的伴侣。
“好。”林墨颔首,语气是全然的支持,“按你的想法去做。需要的时候,我在这里。”
这句“我在这里”,比任何具体的承诺都更有力量。
早餐后,林墨去了律所。苏念则一头扎进了客房——那里已经被林墨提前改造成了她的临时画室,宽敞明亮,画具和带回的画作堆了半边。
她花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小心翼翼地将一幅幅画作展开,检查,分类。看着那些在云南阳光下诞生的色彩和线条,仿佛又回到了那片苍山洱海之间,心中充满了创作的激情与感恩。
下午,她开始着手研究如何自主筹备展览。她上网查询流程,联系可能的替代性展览空间(如独立咖啡馆、书店、创意园区),起草作品陈述和展览方案。过程远比想象中繁琐,充满了各种未知的挑战,但她却乐在其中。每一次小小的进展,都让她感到无比的充实。
傍晚林墨回来时,看到的就是苏念盘腿坐在画室的地板上,被一堆资料和打开的笔记本电脑包围,正对着屏幕蹙眉思索的样子。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为她专注的侧脸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林墨没有打扰她,只是倚在门框上看了一会儿,才轻声开口:“进展如何?”
苏念闻声抬起头,看到林墨,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盛满了星光:“学姐!你回来啦!”她兴奋地指着电脑屏幕,“我联系了几家可能有合作意向的空间,有一家独立书店的负责人回复说对我的作品很感兴趣,约我下周去面谈!”
她的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成就感,那是靠自身努力赢得认可后,最真实的喜悦。
林墨走过去,在她身边的地板上坐下,拿起她打印出来的作品陈述草稿看了看。文字依旧带着艺术家特有的感性,但逻辑清晰了许多,重点突出。
“写得不错。”她给出客观评价,“面谈的时候,可以更突出你作品中的‘在地性’思考和‘痕迹’系列的人文关怀,这是你的独特优势。”
苏念认真地点点头,拿出笔记本记下:“嗯!我记住了!”
看着她这副认真备考般的模样,林墨眼底泛起一丝笑意。她伸手,轻轻揉了揉苏念的头发:“别太紧张,做你自己就好。”
这个亲昵的动作自然而熟悉,带着抚慰人心的力量。苏念放松下来,靠在她肩头,闻着她身上令人安心的冷冽气息,感觉自己充满了电。
“学姐,”她轻声说,“虽然很难,但是这种靠自己一步步往前走的感觉,真好。”
林墨揽住她的肩膀,让她靠得更舒服些。
“嗯,”她低声回应,“我知道。”
窗外,华灯初上,城市的夜晚刚刚开始。画室里,灯光温暖,两人依偎在地板上,周围是散落的画作和资料,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与共同奋斗的温暖。
她们的新生活,就在这琐碎而真实的日常中,在彼此独立又相互支撑的节奏里,悄然拉开了序幕。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只有细水长流的陪伴,和共同望向未来的、笃定的目光。
新的篇章,已然开启。而她们,都已是更好的自己,足以携手面对任何未知的风雨,也共同分享沿途所有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