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起笔,饱蘸浓墨,没有丝毫犹豫,落笔于宣纸之上。
负责监考的礼部官员,是一名姓黄的老主事,在贡院里待了三十年,什么样的天才都见过。
有的人下笔千言,有的人字字珠玑。
像陆明渊这样,年仅十二岁之龄,在如此宏大的题目面前,仅用一炷香的功夫便构思完毕,提笔就写的,生平仅见。
他心中好奇,忍不住悄悄踱步到陆明渊身后,探头望去。
只看了一眼,黄主事便浑身一震,如遭雷击,整个人都僵在了原地。
只见那洁白的宣纸上,一行开篇之语,如龙蛇起陆,力透纸背,带着一股振聋发聩的磅礴气势!
“漕海之争,非利弊之辨,实为体用之惑。”
“臣以为,漕运为国之经络,海运为民之血脉,经络以固本,血脉以活体,二者非但不悖,实乃相辅相成,一体两翼!”
体用之惑!
黄主事倒吸一口凉气。
宋明理学,讲究体用一源。
将漕运与海运的百年纷争,直接上升到“体”与“用”的哲学高度,这。。。。。。这是何等的眼界与气魄!
他不敢再看下去,生怕惊扰了这少年的文思。
此时的陆明渊,对身后发生的一切浑然不觉。
他的整个心神,都已沉浸在那片小小的宣纸天地之中。
笔尖在宣纸上游走,每一个字落下,都不仅仅是一个字,而是一道政令。
这是一笔预算,一个官员的任命,一片区域的未来。
“。。。。。。故欲行海运,必先清吏治。臣请设‘市舶提举司’,独立于三司之外,由户部、兵部、都察院共管,专司海外贸易、关税征收、海防巡检之责。提举司主官,当由圣上亲择,不入常例,三年一换,以防勾连。。。。。。”
“。。。。。。漕工百万,生计所系,不可一刀而断。臣以为,可改漕为兵。择其精壮,训练成水师,拱卫海疆,清剿倭寇。其余老弱,则转为修路、开矿、兴修水利之工。朝廷以工代赈,既安流民,亦兴实业。。。。。。”
“。。。。。。海运之利,首在白银。我大乾宝钞日滥,铜钱不敷,民间交易多以米布。若能开海,引西洋、东洋之白银内流,则国库可充,币制可革。以银为本,以钞为辅,商贸流通,百业自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