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采薇道:“国子监这名字有问题,不符合大明最高学府的地位。以后改革科举制度,国子监肯定要改。不如从改名开始。”
朱寅点头道:“你和我想到一块去了。要把国子监办成真正的综合性顶级学府,必须从改名开始。那就改为太学宫。不仅仅四书五经,还要加入理科、法科、工科等学科。”
“明年再设置一所顶级的军校,就叫大明兵道学宫。培养陆海军官。将来的武将,主要来源于兵道学宫。朝廷官员,主要来自太学宫通过科举考试的学生。医官、医师来自医道学宫。”
“法部?”宁采薇忽然想起朱寅之前的话,“你之前说六部变九部,新增法部。这法部是不是侵夺了刑部的职权?有必要吗?”
朱寅点头道:“当然有必要。刑部还是刑部,核心职责不变。而法部的核心职责是治安、刑侦、缉私、稽查、保卫等,警务是核心职责。”
宁采薇不解道:“那不就是警察机关?为何不叫警部?”
朱寅道:“因为这个法部还有不少和警务无关的重要职责:审判监督、财产执行、民事调解等…”
朱寅和宁采薇商谈着这些大事,每一件都是重磅的革新,从他们嘴里说出来却是等闲一般。
但步子不能迈得太大。两人一直认为,年后先成立大明金台,其他事情先缓一缓,慢慢办。
………
腊月初十,大寒。
江南今冬多雪,接二连三的大雪飘飞,天气比往常也更冷一些。似乎因为今年太多的大事,上天有感。
这一天,为了救济冻馁的穷苦百姓,刚刚被册封吴王的摄政王朱寅,下令拨银一百万两、粮一百万石,赈济缺衣少食的百姓。
手笔很大。
摄政王一下令,今冬就很少有人冻死饿死了。换了往年,这种情况不会赈济。消息传出,朱寅的声望更上一层楼。
为了防止官吏贪墨钱粮,朱寅令虎牙特务秘密监督赈济环节,同时让宁寅商社和朝廷合作,参与执行赈济事务。
官吏们若是像以前那样雁过拔毛、层层克扣的贪墨赈济钱粮,不但要瞒过虎牙,还要瞒过财会制度上最专业的宁寅商社,难度极大。
比如,户部采购的煤炭、等赈济物资,都是宁寅商社承接的政府项目。
这么干当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朱寅不相信其他商家。采购项目交给其他商人,官商勾结中饱私囊几乎是肯定。
宁寅商社的性质几乎是半国营,又完全掌控在采薇手里,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财会审计、项目管理制度,就是朱寅用来执行经济政策、推动商业创新的工具。
按照朱寅和宁采薇的设想,宁寅商社将会改制为华夏皇家商社,成为半国家、半皇家的政策型公司。
这可谓最理想的状态。既能保证商社忠实的为国家服务,也能避免官营体制的僵化。
当天,朱寅又任命齐国公、义父戚继光为大都督府右都督。他自己,则是成为左都督。
大都督府,就成为他和戚继光共同掌握的最高军事机关。
按照朱寅定下的章程,大都督府相当于宋元时期的枢密院,和内阁、司礼监平级。
大都督府这个名称,虽然和太祖时期一样,看似是恢复旧制,但职能和地位却颇为不同。
太祖时期的大都督府,已经被剥夺了宰相地位,只有统兵权和指挥权,没有调兵权、人事权、财政权。都督只是个单纯的统帅,没有宰执地位。
就这,太祖皇帝还不放心,认为大都督府兵权过重,又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的变成五军都督府。以至于都督府兵权越加衰微,职权很快就被文官把持的兵部侵夺。
此消彼长之下,兵权就落入了文臣的手里。兵部的权势由此恶性膨胀,几乎架空了皇帝的兵权。而五军都督府,完全沦为安置勋贵的闲散衙门。
朱寅在南京另立朝廷之后,第一时间就恢复大都督府,同时大幅削弱兵部职权,然后将大都督府提高到宋元枢密院的地位。兵部的职权,只剩下军费财政、后勤管理、军事行政。
如此一来,大都督府拥有调兵权、统兵权、指挥权、人事权,和宋朝时期的枢密院等量齐观了。
朱寅设左右大都督,作为大都督府主官。左右大都督之下,设置军机太尉四员、军机都尉八员,以下再设军师中郎将、录事参军若干。
左、右大都督其实也是宰相,相当于枢密使,位同宋朝的平章政事。在本朝,就和内阁大臣平级了。军机太尉相当于尚书,军机都尉和侍郎平级。
如此一来,武臣的地位空前提高。
朱寅又正式下令,恢复国初文武官员的平等地位。规定从今以后,文武官员之尊卑,只以各自品级为准。不管文武,品级高的为尊,品级低的为卑。同品级的地位相同,不分高低。
硬是用一道诏命,强行扭转一百多年形成的文尊武卑、重文轻武的传统!
文臣们虽然大多反对,可武将们都是这种改制的铁杆支持者,文臣反对无效,毫无意义。
接着,朱寅又以左大都督的名义,和戚继光在大都督府召开军议,商谈接下来的军务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