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嫡明免费阅读 > 第486章 稚虎我快顶不住了你的大军在哪(第2页)

第486章 稚虎我快顶不住了你的大军在哪(第2页)

这造成了缅甸富则富矣,武力也很强,可是生产却是一塌糊涂,因为可以拿金、银、锡来买,农业、纺织业、造船等都很落后。

若说财富是物资物产,那么缅甸就说不上有多富裕了。

缅甸虽然土地富饶,水稻可以一年三熟,可是生产力远不如大明。

缅人拥有伊洛瓦底江平原,这个优质平原的良田沃土得天得厚,本可成为中南半岛首屈一指的大粮仓。可是因为缅人懒惰,两年只种三季,农业技术也很拉胯。

缅人还在用木石犁,灌溉用人力戽斗,收割庄稼没有镰刀,而是用手摘穗。

灌溉系统,王廷也不重视。就靠僧侣诵经祈雨。

更要命的是,农奴的每年服徭役日期,高达一百二十天,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服劳役。而且农奴服徭役主要就是修建寺庙,其次是修城、运输军粮。这严重耽误了农时,导致减产。

然而,伊洛瓦底江平原实在是太肥沃了,良田面积高达五千万亩,简直是老天赏饭吃的大粮仓。即便缅人比较懒惰,农业技术落后,可仍然能轻松养活缅甸六百万人口。

东吁王朝能长期维持二十万人的常备军,养活数量高达三十万的脱产僧侣(占总人口5%),靠的就是伊洛瓦底江平原这个大粮仓。

然而最讽刺的是,缅甸金银主产区、翡翠产区,包括大粮仓伊洛瓦底江平原,原本都是属于大明的土司区,是被缅甸吞并的,后世再也没有收回。

如今的缅甸其实不是真正的缅甸。真正的缅甸本是大明的缅甸宣慰司。如今的‘大白象国’,其实是东吁扩张吞并缅甸之后,盗用缅甸之名自号缅甸而已。

在朱寅看来,所谓的东吁王朝、大白象国,其实是个奴隶制封建领主国家。

东吁王朝实行“阿赫木丹制”,将人口按三十六种世袭职业捆绑,形成严密的金字塔结构。如象兵、船匠、稻农、寺奴、世兵…

缅甸的等级制度十分森严,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大,有些种姓制度的影子。

东吁王朝是政教合一的王国。缅王号称“白象王”,兼任小乘佛教的转轮圣王,又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属于神权、王权合一的“神王”。

所以,王室也自称神族。这是金字塔尖。

其次是僧侣。缅甸僧团高达三十万人,不但免税免役,还掌控大量的产业和庄园、寺奴。

而且,缅甸的法院和学校,全部在寺院,由僧侣来掌管司法和教化。高僧不但是法官,也是老师。

所谓“佛寺即衙门,僧侣即法官”是也。

僧王的判决,更是等同于王谕、王法。至于学生学什么?呵呵,当然是佛经佛法了。

再其次是各部首领和军事贵族“色耶”,世袭领兵权,都有大庄园和大量农奴。

再其次是行政官僚“温纪”,多由孟族等大土司的子弟来充任。

再就是职业化的世袭兵,军籍是父死子继。看似很像大明的卫所,但和大明不同,缅甸的世兵算是小贵族,地位比较高,训练强度也高,自备武器粮秣,也有自己的农奴。

而且,世兵还能通过军功获得“温纪”甚至“色耶”的身份,实现阶层提升。

所以,缅军的战斗力很强,远非大明卫所兵可比。

比世兵地位低的,就是各种工匠了。

比工匠更低的,就是占据人口大半的农奴、寺奴阶层。农奴、寺奴是没有自己的田地的,也没有人身自由。他们只能在王田、贵族庄园、寺院庄园劳作。

最苦的是农奴,农奴要缴纳五成的收成,还要缴纳两成半供养僧侣,自己只能留下两成半的口粮。

但等级最低的还不是农奴,最底层的是奴隶,占了总人口的一成,主要来源于战俘、被处罚的农奴。

东吁王朝为了严格控制农奴,还实行“鲁泰”制。也就是农奴不能随便出村,出村必须申请“出村通行牌”。各处关卡设置“盘问哨”,稽查私自离村的农奴。

违者…初犯斩脚趾,再犯斩首!

每个村寨,都设置“警趾架”,将断趾串连起来高挂村口,以儆效尤。

还实现连坐体系,五户一保。一人逃亡,五户全部罚为王室奴隶。

就是婚嫁,也只能局限于本村寨、本庄园。以此将农奴牢牢禁锢在土地之上。

听起来,缅甸农奴过的十分悲惨。可是他们自己,未必真觉得有多苦。

因为佛寺宣扬“服役受苦以赎前世罪业”,还为听话守法的农奴“刺符消灾”。

因为东吁王朝重视军功,农奴还有通过军功脱籍的途径,身份并非一成不变。王法规定,农奴斩敌三人,或者立下相应等级的军功,就可升世袭兵,成为小贵族。

奴隶立了军功,也可赎身。

军功,是农奴和奴隶唯一的上升渠道。所以为了抓住这个机会,农奴和奴隶很愿意参军,平时自愿练习射箭、格斗。

这也是缅甸军队战力强大的原因之一。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