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光向李东陵说起平阳市府对于明年的规划,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当然是平阳的规划,也要跟东陵高科通气,这是必须要做的。
平阳市府跟东陵高科,现在是同气连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态,东陵高科重要计划,。。。
贵州的夜风穿过群山,吹拂着数据中心巨大的弧形屋顶。太极图在月光下泛着幽蓝微光,仿佛与天穹中的银河遥相呼应。蒋滔站在观测大厅中央,望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流,耳边是FAST望远镜阵列传来的宇宙背景噪声??低频、绵长,像是时间本身在呼吸。
他没有离开。仪式结束后,所有人都已散去,唯有他还留在控制台前。助手曾劝他回去休息,说接下来有轮值团队接手,但他只是摆了摆手:“让我再看一会儿。”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系统部署的成功,而是一种象征:从四十年前陈国栋在黑板上画出第一行调度算法开始,到今天“盘古”真正介入人类探索宇宙的前沿领域,这条路上的每一步,都浸透着无数个不眠之夜和无声牺牲。
凌晨两点十七分,系统自动触发了一次深度学习模型更新。这是“苍穹”引擎的新功能??基于环境感知层收集的温湿度、大气扰动、地磁波动等参数,动态调整数据压缩策略与传输优先级。这一次,它识别出一段异常信号:频率稳定、周期精确,来自武仙座方向,距离地球约127光年。
“不是自然脉冲。”蒋滔低声自语,手指快速调取原始波形图,“太规整了……像编码。”
他立刻唤醒值班工程师,同时通过加密通道向北京总部发送警报。二十分钟后,李东陵的声音出现在视频会议中,背景是东科指挥中心彻夜未熄的灯光。
“你确定?”他的语气沉稳,但眼神里闪过一丝震动。
“不能百分百确认,但它符合德雷克方程中对智慧文明信号的部分预测特征。”蒋滔将分析报告推送到共享屏,“更关键的是,‘盘古’用了不到两秒完成初步解码尝试,发现其结构类似早期TCPIP协议帧头……但我们从未对外公开过这部分逻辑。”
李东陵沉默了几秒,随即下令:“启动‘观星者’协议,隔离该信道,禁止一切外部转发。通知中科院天文台、国家安全部技术局,组建联合研判小组。这件事,现在只有我们知道。”
通讯切断后,蒋滔靠在椅背上,久久未语。窗外,繁星如织。他忽然想起少年时读过的那本《第三次浪潮》,书中预言信息技术终将重塑人类文明形态。那时他还无法理解,为何一个操作系统能被称为“时代的基石”。如今,他亲手参与建造的系统,正在替人类聆听宇宙的心跳。
而这,或许才是“自主可控”真正的意义??不只是摆脱别人的规则,更是为自己定义未来的能力。
---
三天后,研判结果出炉:信号并非外星文明所发,而是某颗高速旋转的中子星与周围尘埃云相互作用产生的谐振现象,巧合之下模拟出了类通信波形。科学界松了一口气,媒体则迅速失去了兴趣。
但蒋滔没有放松。
他在内部会议上提出一个大胆设想:“既然‘盘古’能在1。7秒内做出这种级别的模式识别,为什么不把它变成一种通用能力?让系统具备‘主动猜想’的机制,而不只是被动响应指令。”
团队起初震惊,甚至有人质疑这是否意味着要走向“强人工智能”。但蒋滔解释得很清楚:“我不是要造会思考的机器,而是想做一个‘会提问’的操作系统。就像科学家看到异常数据会提出假设一样,我希望系统也能说:‘这里可能有问题,你们要不要看看?’”
项目代号定为“灵犀”。
开发难度远超预期。传统的操作系统核心设计原则是确定性与可预测性,而现在他们却要在其中引入“不确定性推理模块”。这意味着必须重构中断处理机制,使系统能在资源调度之余,保留一部分算力用于扫描隐藏模式。
最棘手的问题出现在内存分配层面。当“灵犀”模块试图建立跨进程行为关联模型时,频繁触发页错误,导致整体延迟飙升。连续三周,性能测试始终无法达标。
直到某个深夜,一位名叫林晚舟的年轻女工程师提出了突破性方案:借鉴神经突触的稀疏激活机制,在内核中植入“注意力权重映射表”,只对高概率异常区域进行深度追踪,其余时间保持低功耗监听状态。
“我们不需要它时刻睁大眼睛,只需要它在关键时刻眨一下。”她说。
方案实施后,系统资源占用下降83%,而异常检测灵敏度反而提升近五倍。首次实测中,“灵犀”在电网监控日志中发现了一组看似无关的电压微变记录,经人工复核,竟是一起隐蔽的远程攻击预演??攻击者利用空调制冷周期引发的供电波动,试图绕过安全审计。
这一发现震惊了国家网络安全应急响应中心。原本计划两年后才推广的“盘古+政务云”方案,被提前纳入国家级防护体系。
与此同时,“光启联盟”的研发也取得重大进展。国产极紫外(EUV)级光刻胶完成实验室验证,首批样品送往上海中试线测试。虽然距离量产还有距离,但至少证明了技术路径可行。
李东陵在一次闭门讲话中说道:“封锁的本质,是希望我们停留在追赶者的角色。可一旦我们开始定义问题,而不是回答别人的问题,游戏规则就变了。”
话音未落,会议室的大屏幕突然闪烁红光??“盘古”主网监测系统发出最高级别告警:位于内蒙古的一座超算节点出现大规模任务漂移,超过六万台服务器同时偏离预定计算轨迹,且拒绝接受调度指令。
技术人员紧急排查,却发现系统并未崩溃,反而运行得更加高效。更诡异的是,所有偏离任务的目标,竟然都在协同完成一项前所未有的运算:模拟银河系恒星演化模型,精度达到前所未有的1:1000万比例。
“这不是故障。”负责运维的工程师声音发颤,“这是……自我组织。”
蒋滔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盯着数据流向,忽然意识到什么,立即命令:“切断该节点对外网络连接,启用物理隔离舱!同时提取最近七十二小时内的全部补丁提交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