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感觉邓老师追着他来滨城上课了呢?
他抬头问邓雪峰:
“这个层次变化应该体现在哪里?是人物的心理变化?还是情绪变化?”
“都有。”
乐言皱着眉头说:
“有点难我思考一下。”
邓雪峰没有给乐言任何思考时间,直接告诉了他解法:
“从内心层面看,你的人物在面对这些行刑戏时的心理逻辑是一样的,都是害怕和绝望,所以现在梳理内心戏没用,你要通过技巧做区分化。”
“技巧。”乐言低着脑袋重复了一遍。
从下午开始,邓雪峰就要求他使用技巧了。
实话实说,乐言之前对‘使用技巧’的态度并不是很认同,他坚信‘真听真看真感情’这一套,认为上技术并不是纯粹的表演。
这一点他在下午面对‘王春田’时深有体会。
第一次拍摄时,他的情绪和人物高度统一,甚至内心已经开始出现真实的害怕。
但自打邓雪峰让他上技术后,乐言忽略掉了很多对手的表现,更加专注在自己的行为和表情上,也就不再有内心的恐惧出现了。
这和乐言之前理解的‘表演’大相径庭。
邓雪峰双手交叉,缓缓开口:
“演员一般会经历几個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用假的人物表演假的情绪,这个时候演员没办法解读出角色的灵魂,和人物是脱节的,只能用粗劣的演技推动故事发展。第二阶段,演员用真的人物表演真的情绪,这个阶段的演员已经能做到和角色合二为一了,他们既是演员又是角色,面对故事发展他们做出来的反应也是真实且完整的。”
乐言听到这里默默点了点头。
邓雪峰对演员第二阶段的描述就是他心中演员的样子。
用真的人物演绎真的感情。
但这个时候邓雪峰再次开口了:
“而演员的第三阶段——”
“还有第三阶段?”乐言控制不住问出口。
比第二阶段更牛逼的阶段吗?
邓雪峰看着乐言的眼睛说:
“第三阶段的演员,会用假的人物表现真的情绪。”
“啊?”乐言五官痛苦的挤到一起。
这怎么和你在班里讲的东西不一样呢?
假的人物?
不走进角色的内心了吗?
邓雪峰没有深入展开这句话,而是语重心长的对乐言说:
“不要排斥用技巧,高级的表演只靠走进角色是远远不够的。”
这是他来滨城给乐言上的第三课——技巧的重要性。
邓雪峰吃完饭就走了。
但乐言却对着镜子练了整整一晚上的‘技巧’。
同样是害怕,眉毛和嘴角的角度不同,角色展露出的恐惧程度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