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村民们听不懂,顾行知又耐心详细解释了一番何为下单和送货上门。
“那你这下蛋要钱吗?”
顾行知淡定解释道:“是下单,不是蛋,不要钱。”
“还有这好事?俺咋不信嘞。”
“阿叔要是不信可以去陈秀才那儿下单试试,我每四日来一次。”
“那要提前给你钱不?你怕不是来骗钱的吧?”
“您放心,不用提前给钱,我把东西给带来后,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哎,你这桃花酥卖不,我家孙孙要吃。”
“婶子这个是后面村子人订下的,不买,您要我下次给带。”
“哎呀,你们这还担心啥啊,我这不都给你们试过了吗,那是真有用!瞧瞧,瞧瞧,东西都到我手里了!”
在刘婶子不遗余力的宣传下,加上又有几人过来拿他们订下的东西,村口这块空地上越来越热闹,俨然快把半个村子的人都吸引来了。
顾行知的货担里还新添了不少玩具零嘴,村里小孩跟着大人来后,一个两个央着父母要买,大人们通常也敌不过自家娃娃可怜兮兮的眼神,便给买了。
然后大人们发现,顾行知这里的日用品都十分物美价廉,竟比他们自己去城里挑选得好,价格还低个一二文钱。
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时辰,顾行知的货担清空了三分之一,几乎每个来的人都或多或少买上了一些东西,只是也有人可惜,顾行知货担里的货品种类少了,不过这也不怪,毕竟人家刚刚起步做货郎,总有想不到的地方。
对此,顾行知只含笑道,以后东西会更齐全,若他们还有什么缺的,就去陈秀才处说一声,下次来的时候一准给捎带来。
那如过年一般热闹的场面散了后,村民忙地里的活去了,唯有一些小孩还恋恋不舍地跟在顾行知身后,问他下回来能不能带某某铺子的糖葫芦还有泥人弹弓什么的,还有个小女孩想要一朵绢花。
顾行知哄了那些小孩几句,又各自分了他们一些糖块,才让他们心满意足地走了。
等忙完了这些,顾行知走到陈秀才家院子外,把货担放下,陈秀才也迎了出来。
在去村口卖货之前,他们俩就碰过一面,顾行知问陈秀才还继不继续做这个,陈秀才默默点点头,道:“某母亲已知晓了,不为五斗米折腰半辈子了,老了还要守着这口骨气,骨气能让缸中生米,肚里温饱吗?”
这会儿,陈秀才递了一碗水给顾行知,既然打算还帮顾行知做事,那态度自然要比之前热络一些。而且他也看明白了,顾行知虽说卖东西价格低了一些,但绝对拿捏着一个度,绝不让自己亏钱,再加上卖出去的多,那也是很有得赚的,他也算是明白了书中“薄利多销”这个词的意思了。
他笑道:“顾兄弟这生意是做出起色了,前两天也有个货郎挑担来了村子里,他那货担上的物什比你多出许多,只是价儿也贵上不少,乡亲们也买了一些,但都觉得不如赶集的时候去镇上城里买,能省几文钱也是省的,今儿你一来倒是全买了。”他语气中颇是感叹,他以前自恃书生傲气,不事生产,不知赚钱的难处,直到这次放下身段帮顾行知做事,才知几文钱也是钱,花起来简单,赚进兜里可不容易。
当然,他能有这感悟,也是在帮顾行知做事后,他也曾去别的地方探听过有没有合适的活儿干,然后碰壁了,一下又发现不仅赚钱难,想找个合心意的工作也难。
顾行知接过水不语,一边喝着一边打量陈秀才家的地理位置。
陈秀才家位于村中心,他们村是典型的那种聚于一块平地,然后零星几个四散开来,而在村中心靠村前处有一块平地场子,村民们日常聚集于此闲聊,还能在场地上晾晒被子菜干等。
而陈秀才家还有点得天独厚,他家处在进出村的必经之路,院门前就是一块大平地,铺了点青石板,场地中间有口井,旁边是几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遮蔽处一片清凉地,时常会有人拿着蒲扇坐在那处的石块上纳凉午憩。
顾行知喝下最后一口水,把碗还给了陈秀才,道:“陈秀才,你不是觉得只做写木板的活赚的少吗,不若我再给你加点活,工钱也给你提起来。”
其实那想法他早就有了,可惜之前手头紧,只能顾着进货的花销,他本打算再过段时间实施,托了苏二公子的福,手头宽裕了,还有齐家那批货,此时不抓紧时间抓住机会行事,更待何时?
陈秀才一愣,有些激动道:“请说!”
顾行知就拉着陈秀才在他家门口比划起来,商议了许久,等到接近午时了才告辞。
陈秀才脑子有些木,这会儿也不懂顺势留人吃个饭,就把顾行知送走了,等人都挑着货担离开了村,他才反应过来。
咦,他是不是应该留自家小东家吃口饭?
从陈秀才那里出去,再到周家村时,已经正午了。
顾行知先去了周幼学家中,由后者带着去把村中几户人家下单的东西送过去,成交得也很顺利,只是其中一户人家临了又想再便宜一点,顾行知没同意,就撒泼不要了,还把两人赶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