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过暗,湖面反射的光,像一盏灯,矗立在树林中央。
刚搬进来时,她看到湖,觉得很近,实际走过去花了一个多小时。
累是累了点,那里风景很好,坐在湖边,心很快静下来。
之后再也没去,忙是原因,距离太远也是原因,如果步行15分钟就能到,她会每天都过去。
现在走过去估计更久,她也只是想想。
她不想期待落空,就放在某个位置,当做一盏灯。
两年前,电影剧本对她来说也是一盏灯,她觉得够不着,没有尝试去写。
两年后,她也没什么信心,是妈妈一直鼓励她,让她试试。
她尝试写过,写了一小半,又忍不住全部删掉。
这次不会了,那两位有经验的编剧觉得她的想法很好,也看过她写的一小部分,肯定她的写法。
有问题的地方,直接指出,还给出建议。
比起同事,她们更像她的老师。
又不是完全去教她怎么做的老师,她们也会问她的意见,问她这个片段合不合逻辑,年轻人会不会喜欢。
妈妈也曾问过她类似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让她觉得跟这两位经验多的编剧关系变近。
或许她应该试试往那片湖走。
不过不是今晚,明天早一些出门,在天黑之前抵达,就不会期待落空。
那时她会近距离看那一片闪动的光,就像现在这样,又有些不同。
哪里不同,需要亲自去体验。
走回房间,杨令晗没有继续写,她想等等看,看看陆识彦什么时候回来。
打开电脑,她从头到尾地看写的东西。
阅读比写作要快,文字从眼睛传到脑子里,自动搭建一个空间。
一个只有看的人独享的空间。
如果想分享给别人,需要从脑子里抽出去,写出来。
输出的文字跟看到的文字又会不一样,这是独属于阅读者的创作。
她也享受阅读,阅读有时候会激发她写的兴趣,发现一点,就会惊喜一点。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看完全部内容,杨令晗看了一眼时间,平常这个时候,陆识彦会坐在餐桌上吃晚饭,但是今晚她还没回来。
她看向窗外,有些亮着的灯灭了,便不再等。
她也没想发消息去问陆识彦什么时候回来,她们还不是朋友的关系。
第二天一大早,杨令晗在闹钟响之前醒的,按开手机,陆识彦没发消息给她。
何初琢推了一条视频,是《百年好合》一分钟左右的预告片,让她提提意见。
她坐起来看,几个关键节点的定格先出来,抓住人眼球。
再跟讲故事一样,从她们的相遇讲起,到相识,成为朋友,一起写作业、玩耍。